至于主谋,毕竟只是少数几个人而已。就算他们的子嗣当中真的有人一同跟随朱高燧前往扶桑,那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最多不过是损失了几个不能为朱棣所用的人才罢了。
思考了好一会儿之后,朱棣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人我都还没见过呢,他们到底能不能用我心里也没底啊。就算能用,这人数恐怕也远远不够吧?这次土地改革可是个大工程,光靠这一两百人怎么行呢!”
其实当初这些书生离开的时候,朱棣就已经留意到了。他当时还在心里暗暗咒骂朱高煦,觉得他把自己这边的人才都给拐跑了。所以对于对方到底有多少人,朱棣心里还是有点数的。
更别说扶桑那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而且和大明一样,现在也正处于战乱之中。那些前往扶桑的书生们,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人活着,这可真不好说。
不过呢,虽然朱棣嘴上这么说,但其实他对于这些人的能力倒并没有太多的怀疑。毕竟这些人可都是读书人啊,肚子里多少还是有点墨水的。而且他们能主动请缨前往扶桑,说明他们心中也是有一番抱负和勇气的。
最后,战场确实是一个极其锻炼人的地方,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能在这里得到极大的成长和提升。就拿三国时期的战乱来说,那可是涌现出了无数的能人义士啊!这些人无一不是在战争的洗礼中被熏陶出来的。
朱高煦嘴角含笑,他敏锐地察觉到朱棣的注意力已经开始有些动摇了,于是他继续说道:“爹,您是不是忘记了前两年送到新城的那些士兵子嗣呢?”
朱棣闻言,眉毛微微一挑,他自然不可能忘记这件事。实际上,就算朱高煦不提,等会儿他自己也会把这件事拿出来说一下的。
想当年,朱高煦为了鼓舞燕军的士气,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对那些立下战功的军士承诺,会免费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求学的机会。这个举措一经推出,立刻吸引了众多军士的响应,当时前往新城求学的孩童人数可不少呢。
这些年来,战事频繁,不断有新的孩童被送到新城去。然而,如今的形势却发生了变化。新城和北平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似乎有了一些隔阂。在这种情况下,让这些孩子继续留在新城,似乎就不是那么合适了。
朱棣心里正琢磨着等会儿该如何跟朱高煦提及将这些孩子召回北平的事情,没想到朱高煦竟然先一步开了口。
然而,从朱高煦的话语中可以听出,这些孩子们似乎还有其他的用途。朱棣心中充满了好奇,他迫不及待地问道:“这些孩子和这件事情究竟有什么关联呢?别卖关子了,直接说吧!”
朱高煦微微一笑,然后缓缓开口道:“当然有关系啦,陛下。最早的那批孩子已经在新城生活了整整两年之久。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们新城可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让孩子们死记硬背那些四书五经。相反,我们注重的是全面发展!”
对于这一点,朱棣其实也有所耳闻。他曾经亲自前往新城视察过,对那里的学校印象深刻。学校的建设确实非常出色,但里面教授的内容却与大明传统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不过,当时朱棣的心思主要放在朱高煦能否妥善照顾这些孩子,以及让士兵们能够专心战斗上,对于学校里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太过关注。
看着朱棣一脸疑惑的表情,朱高煦继续解释道:“经过这两年的成长,这些孩子们虽然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肚子里的学问还不算多,但他们的视野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各方面的能力也比普通孩子要强上一些。”
“最关键的是,这些孩子年纪尚小,尚未被世俗的利益所侵蚀。如今父亲您正急需人手,然而并非每个岗位都要求员工对所有事务了如指掌。这些孩子完全可以作为实习生,跟随归来的书生们一同做事,边实践边学习!”朱棣的目光闪烁着,显然,他对这个提议颇为心动。
正如朱高煦所言,目前北地在朱棣的掌控之下,地域辽阔且分散,其中一些规模较小的地方,确实可以让这些孩子去历练一番,以增长他们的经验。尽管朱棣对新城学校所传授的知识了解有限,但他在参观学校时,可是亲眼目睹了那些孩子们的表现。与其他书生相比,这些孩子丝毫没有那种呆板和木讷,反而显得活泼好动,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精神状态也截然不同。
朱棣实在想不通,仅仅两年时间,新城究竟是如何将这些孩童培养成如此模样的。不过,既然这些孩子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那么将一些琐碎的小事交由他们去处理,说不定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加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可是地地道道、清清白白的燕地人啊!他们的父辈们都在燕军中效力,虽然在新城居住了一段时间,但只要他们的父辈仍然身在燕地,那么他们与北平之间的联系就如同藕断丝连一般,难以割舍。
而且,现在这些孩子们年纪尚小,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他们都将在燕地生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新城那短短两年的感情自然会逐渐淡化。
朱棣凝视着朱高煦,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不得不说,这小子确实有些能耐。不仅如此,“实习”这两个字用得也相当巧妙,其中蕴含的深意让人不禁深思。
就在朱棣沉思之际,朱高煦突然嘿嘿笑了两声,那笑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他还故意将两根手指在朱棣面前搓了搓,脸上露出一副谄媚又狡黠的表情,活脱脱就是一个贱兮兮的模样!
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他心里暗暗咒骂着这个不知好歹的朱高煦。他原本就对这个儿子心存不满,现在更是觉得他是个麻烦制造者。
朱棣不爽地歪了歪鼻子,声音中带着一丝恼怒地问道:“你到底想要怎样?”
朱高煦却一脸正经地回答道:“爹,我就直说了吧。在我们教导的这些学生当中,有一些孩子对我们的新城可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舍不得离开这里。而且,他们的父辈已经在战争中牺牲,对于燕军可能并没有太多的留恋。”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对于那些有家人的孩子,我自然不会过多干涉。但那些孤儿,我还是希望能够尊重他们的意愿。如果他们不愿意离开新城,那么从此以后,他们就是我们新城的人了!”
朱棣听了这话,眉头紧紧皱起。他心里很清楚,这两年手下的士兵确实有不少伤亡,尤其是那些孩子到了新城之后,这些人更是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地为他效力。他为了报答这些士兵的付出,自己也是舍生忘死,其中不少人都战死沙场。
而朱高煦在新城当中所收的学生,恐怕就只剩下一两个亲人了。如今,连这最后的亲人也离他们而去,新城自然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归宿,他们舍不得离开也是人之常情。
朱棣沉默了一会儿,心中暗自思忖着。毕竟像这样的情况只是少数,而且这些孩子在燕地已经生活了十多年,对自己的故乡不可能没有一丝留恋。说不定到最后,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留在新城呢!
然而,当他看到朱高煦脸上那期待的神情时,朱棣还是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下来:“没问题!”
朱高煦听到朱棣的回答,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虽然相对于前往新城的孩子总数来说,这样的孤儿基数并不算多,但新城目前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只要能留下一小部分,对新城的发展也已经足够了。
应下这件事后,朱棣似乎也不想再拖延时间,他直接开口说道:“那剩下的孩童,看看什么时候可以转回到北平。我们北平也该开始建设自己的学校了!”
还有那些刚刚前往新城就学的孩童们,朱棣如今也不敢再将他们留在新城培养了。毕竟,新城那边的教材信息并不是什么难以打听的秘密,而且现在的朱棣手头也有不少钱财,开办一些学校对他来说并非难事。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亲自培养这些孩子们。
事实上,早在朱元璋统治时期,义务教学就已经悄然兴起。按照规定,孩童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接受教育。也正因如此,大明的识字率在古代众多朝代中堪称顶尖水平。然而,由于财富的限制,这种教育制度并未在各地得到广泛推行,许多人甚至对其毫不知情!
朱高煦缓缓抬起头,凝视着朱棣,沉默了短短两秒后,突然咧嘴一笑,继续说道:“没问题,现在就可以安排。等我回去之后,立刻就能将这些孩子们送回来。”朱高煦心里很清楚,朱棣此时已经开始着手剥离新城在燕地的影响力了。不过,对于这一点,朱高煦并没有感到丝毫的不快。毕竟,这是他们早就商量好的事情。
然而,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天竟然来得如此之快。按照朱高煦原本的计划,他本打算在彻底掌控天下之后,再逐步将其与自己的势力剥离。毕竟,到那时他手中所培养的人才会更为充足,处理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或许是因为这次事件的影响,朱棣也感到心烦意乱,他急于尽早切断与朱高煦之间的联系,以免日后情况变得更加棘手,难以割舍。
坐在一旁的朱高炽,脸色显得异常复杂。他自然能够洞悉朱棣和朱高煦之间的意图,但尽管心中有些不是滋味,他却并未开口说些什么。毕竟,这件事情不仅仅关乎他一个人的利益,他还需要为自己的儿子们着想,提前做好铺垫。否则,一旦日后出现什么问题,后果恐怕不堪设想。毕竟,皇位的争夺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朱棣见朱高煦如此爽快地答应下来,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轻松地挥了挥手,说道:“倒也不必如此匆忙,目前各地的学堂尚未建成,待其完工之后再做定夺也不迟。此外,你们新城的教程倒是颇具新意,不妨送一份过来让我瞧瞧!”
对此朱高煦倒是显得颇为大度,他心想:“不过就是多养一两个月而已,这点小事又何必与父亲计较呢?”然而,当谈到教程的问题时,朱高煦的态度就变得严肃起来。
他郑重地开口说道:“爹,这可不仅仅是教程的差异啊,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革。这样吧,等您那边的学堂成功开办之后,可以派遣一些老师到我们新城来进行学习交流!”虽然双方要划分各自的产业,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合作。朱高煦深知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才在大明涌现。
朱棣听后,眼睛一亮,对这个主意颇为赞赏:“嗯,不错!”
朱高煦心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想法,但他觉得现在还不是提出的时候,于是便将这些念头暂时压在了心底。稍作思考后,他突然面露凶光,追问道:“那对马三动手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呢?”
朱棣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手指在桌子上轻轻敲打了几下,然后转头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朱高炽,吩咐道:“老大,把你查到的资料交给老二吧。”
“好的,爹!”朱高炽急忙回应道,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慌乱。尽管这些凶手的行为本意是要帮助他朱高炽,但他从未想过要借助这种手段来达成目的,因此对这些人并没有太多的情感羁绊。如今朱棣如此吩咐,他自然也不会有任何异议。
朱棣在对朱高炽嘱咐完后,目光转向了朱高煦,继续说道:“此次事件的策划者乃是白文跃。此人曾在大明陕西布政使司担任右参政一职。当初朱能攻城时,正是白文跃暗中协助,才使得对方大开城门,让我们顺利攻下城池。此后,北地被我们成功拿下,考虑到白文跃确实有些才学,我便让他前来北平,前往礼部担任礼部右侍郎。”
由于朱棣目前尚未完全掌控天下,南方还有朱允炆的势力存在,所以这边建立的小朝廷尚未正式安排官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更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确保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白文跃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升任礼部右侍郎,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名声早已传遍朝野,另一方面则是众多官员纷纷为其作保。这一职位在礼部中属于高级官员,地位相当显赫。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如今许多重要职位都空缺无人,这无疑进一步助长了白文跃的野心。
“白文跃不仅与众多达官显贵交情深厚,原本只需在秦地苦熬两年,便可顺利回京。岂料天有不测风云,竟发生了如此变故,致使他不得不投靠我们。不仅如此,他在当地文人圈子里口碑极佳,甚至在南方也有不少门生故吏。若你真要对他动手,恐怕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啊!”朱棣一脸忧虑地看着朱高煦,见他对自己的话不以为意,无奈地叹息一声。
朱棣心里很清楚,以朱高煦的实力,要取白文跃的性命简直易如反掌。但他也明白,这件事情远非表面那么简单。经过深思熟虑,朱棣决定做出让步,说道:“人可以交给你处置,但你绝对不能亲自去捉拿他!”
朱高煦在一瞬间恍然大悟,原来朱棣这样做是想要给燕地保留一些颜面。毕竟,如果让一个“外人”朱高煦如此轻易地斩杀他手底下的官员,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朱高煦默默地凝视着朱棣,对于这个结果他并没有过多的强求。只要最终能够将这些人交给他来处置,无论是暗地里还是通过其他方式,他都能够接受。
然而,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现在仍然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朱高煦面露难色,带着些许怀疑地问道:“您该不会还是舍不得杀太多人吧?我得提醒您一句,这次您最好痛下杀手,该杀的杀,该辞官的辞官,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否则,问题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朱棣闻言,发出一声嗤笑,其中似乎还夹杂着一些不满。他反驳道:“老子杀人的时候,你恐怕还没投胎呢,还用得着你来教我?”
尽管朱棣的话语中带着些许不悦,但实际上他内心深处也有着同样的想法。既然朱高煦已经帮助他解决了当前面临的难题,那么他自然也不会再有所顾忌,而是会果断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