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技术团队正在尝试创新——用3D打印技术复制部分不影响主体结构的装饰构件,大大提高修复效率。
“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王安在工地日志中写道,“科技是工具,匠心是灵魂。”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尚未加固的屋顶局部坍塌;特殊材料价格飙升,修复资金缺口扩大;部分年轻学徒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废。
“预算超出三成,进度延后一个月。”张鸣愁眉不展,“要不要简化方案?”
王安站在雨后的废墟旁,眼神坚定:“不能走捷径,宁可慢些,也要做好。每一处修复,都是对历史的尊重。”
沈佳递上一杯热茶:“我有个想法,可以开放部分修复过程,让公众参观,既增加收入,又扩大影响。”
“妙啊!”王安拍了拍额头,“把修复过程本身变成文化体验!”
次日,“古建新生计划”公众开放日启动,预约名额一小时内抢空。游客们惊叹于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
三个月后,三元堂修复完工,焕发新生。檐角如新,雕花重现精致,昔日的荣光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我们没有创造历史,只是唤醒它。”王安站在古色古香的院落中,感慨万千。
一个月后,仁济祠也揭开面纱,改造成社区书院,古朴的木质长廊间,年轻人捧书静读,宛如时光倒流。
丰裕号老铺则转型为非遗展示馆,昔日柜台变展台,老式算盘与触摸屏并存,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
“令人惊叹的修复案例!”文物部门专家在验收报告中写道,“开创了古建修复的新范式。”
系统奖励随即而至:【“古建筑智慧监测与预警系统”专利,解锁“文化遗产活化运营”商业模式。】
“这只是开始。”王安站在仁济祠的屋顶,俯瞰整个南锣湾,“我们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复制推广,让更多古建焕发新生。”
沈佳提议:“可以将这套"科技+匠心"的修复模式打包输出,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就在修复工作接近尾声之际,意外发生了。工人们在清理一座祠堂地下室时,砖墙突然松动,露出一个神秘的洞口。
“王总!您得来看看!”工地负责人声音因兴奋而颤抖。
王安赶到现场,手电筒光束照入洞内,隐约可见精美的砖雕和石刻,还有几个模糊的文字。
“这好像是一个密室…”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检查入口,“可能有几百年历史了。”
南锣湾的古建修复,意外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之谜。
夜深人静,王安站在那个神秘洞口前,默默凝视着黑暗深处。沈佳从身后轻轻抱住他。
“修复不只是让古建新生,更是与历史对话。”王安轻声感慨,“每一座老宅,都是一本等待被读懂的书。”
寒风吹过南锣湾的老街,古旧的青石板上,回荡着时光交错的足音。古老与现代在此交汇,过往与未来在此握手。
一段历史,正在被重新书写;一座城市的灵魂,正在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