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南锣湾,清晨五点。天际刚泛出鱼肚白,王安已站在一座破败的明代老宅前,晨风裹挟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檐角翘起处已残缺不全,雕花窗棂蒙尘褪色,却依稀可见当年的精巧匠心。
“这就是咱们要修复的"三元堂"?”沈佳裹紧大衣,呵出一团白雾。
王安点头,目光炯炯:“不只是修,而是让它重获新生。”
正当他思考修复策略,脑海中传来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历史建筑是城市的灵魂,修复需兼顾保护与利用。建议投入5000万进行"古建数字修复与智慧运维"研发,利息:完成至少3处重点古建的示范性修复,并获得文物部门高度评价。”】
“我接受。”王安在心中默念,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会议室内,众人静候王安开口。投影屏幕上展示着南锣湾三处重点古建的现状照片:三元堂、仁济祠、丰裕号老铺。
“传统修复方式成本高、效率低、难标准化。”王安手指轻点桌面,“我们需要创新。”
沈佳若有所思:“古法与新技的结合?”
“没错。”王安起身走向白板,写下四个字:科技赋能,匠心传承。
三天后,南锣湾项目部迎来一群特殊来客——国内顶尖古建筑专家吴老、木匠大师刘师傅、瓦匠张师傅,一群平均年龄超过六十五岁的“国宝级”人物。
“王总,你这想法挺好,但老房子跟人一样,有脾气。”刘师傅捋着花白胡须,“一砖一瓦都有来历,不能马虎。”
王安恭敬行礼:“正因敬重传统,才想集众智慧,找到最好的修复之道。”
与此同时,一支科技团队也正在三元堂上空操控着无人机进行倾斜摄影。
“每个构件都要精确到毫米级。”技术总监李忠推了推眼镜,“之后用三维激光扫描补充细节数据。”
建筑师郑明站在一旁,摇头叹息:“屋顶梁架老化严重,部分已结构性损坏,修复难度极大。”
夜幕降临,技术团队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海量的点云数据在电脑上构建出三元堂的数字孪生模型,精确到每一道裂缝、每一处变形。
“神奇!”吴老盯着全息投影,啧啧称奇,“我研究古建四十年,还是头一回看到如此精细的分析。”
王安微笑:“数字孪生技术让我们能提前模拟不同修复方案的效果与风险。”
计算机前,年轻工程师飞速敲击键盘:“根据结构应力分析,东侧廊柱需优先加固,西南角木雕构件风化严重需重制。”
“重制?哪有那么简单!”刘师傅敲了敲桌子,“这种榫卯结构,现在已经找不到会做的人了。”
会议室内气氛一时凝滞。
“不如让老师傅们带徒弟?”沈佳目光流转,“既解决当下难题,又传承古老技艺。”
王安眼前一亮:“成立"匠心学徒计划",资助年轻人学习传统工艺,在修复中实践。”
次日清晨,三元堂前搭起了工棚,一队年轻人正跪坐在木匠刘师傅面前,聚精会神地聆听老人讲解榫卯结构。
“这叫燕尾榫,抗拉力一绝,千年不松动。”刘师傅手把手教导,眼中闪烁着传承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