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3章 血战内黄(2 / 2)三国之风起扬州首页

张固举起酒杯:"好!明日此时,我要在内黄县衙与诸位把酒庆功!"

众将饮尽杯中酒,各自回营备战。帐外,夜风呜咽,仿佛预兆着明日血战的惨烈。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也极为漫长。

内黄城东门外,马超跨坐在白马上,身后五千攻城大军静默如林。他抬头望向城墙——那里火把稀疏,守军经过一夜警戒,此刻最为疲惫。

"准备。"马超低声道。

传令兵举起红旗。三百架云梯悄无声息地架起,每架云梯后跟着二十名精锐。更远处,三十辆冲车缓缓推进,包铁的车轮裹着湿布,行进间几无声响。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马超高举长枪:"杀——!"

战鼓骤然擂响,声震四野。第一波攻城大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墙,箭雨铺天盖地射向城头。守军仓皇应战,但为时已晚——第一批勇士已经攀上云梯!

"顶住!给我顶住!"东门守将嘶吼着,亲自挥刀砍翻两名登城敌兵。

但马超的攻势太猛。在张固的赏赐诱惑下,和督战队的刀子中,攻城大军悍不畏死,前赴后继地攀上城墙。

一名壮汉身中数箭仍奋力跃上城垛,临死前将守将撞下城墙。缺口一开,越来越多的敌兵涌上城头。

与此同时,西门处。

黄忠立于三百步外,挽弓如满月。城头一名督战官刚举起令旗,就被一箭穿喉。守军弓箭手刚要还击,又有三人中箭倒地。

"弓弩手,放!"黄忠一声令下,千箭齐发,压得西门守军抬不起头。

随后,黄忠又命令一队兵马装作要攻城的样子引诱守军探头,等城头的守军严正以待之后,攻城大军回撤,弓弩手的一波箭雨又向城头飞去。

南门更是惨烈。周泰这个人没有黄忠那么多的心思,直接赤膊上阵,身先士卒攀爬云梯。

滚油浇下,他左臂顿时皮开肉绽,却咬牙不退。登上城头后,他双刀如轮,连斩十余名守军,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

曹仁在城中央箭楼上目睹三面受敌,脸色铁青。"传令北门士卒做好准备突围!"他对副将牛金和曹洪道,"我带亲卫断后,你们率主力撤往邺城!"

曹洪急道:"将军不可!您若有不测..."

曹仁面色凝重,声音严厉地打断道:“这是军令!内黄已经无法坚守,我们必须尽快撤退,能撤走多少人就撤走多少人!”

牛金闻言,情绪激动地大声回应:“即便如此,那也应该由我来断后!哪有让大将殿后的道理!”

就在这时,北门外的树林中,张辽正静静地观察着城门的动静。他看着那扇缓缓开启的城门,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果然,曹仁选择了突围。

“将军,要不要现在就发动截击?”站在张辽身旁的副将一脸兴奋地问道,显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大显身手了。

然而,张辽却缓缓地摇了摇头,冷静地说道:“丞相有令,先放他们过去一段距离。我们只需击杀殿后的部队即可。”

当曹仁率领着残部如惊弓之鸟般冲出北门时,突然间,张辽的骑兵如幽灵一般从四面八方涌现出来。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曹仁的主力部队,而是仅仅截住了最后面的几百人。

而这几百人的领兵将领,正是曹仁的副将牛金。

曹仁与曹洪在撤退途中,听到身后传来的喊杀声,忍不住回头望去。只见牛金和他的亲兵们正在浴血奋战,与张辽的骑兵展开殊死搏斗。

曹仁的虎目中闪过一丝泪光,但他深知此时不能停下脚步,只能咬咬牙,继续率领着残部撤退。

午时三刻,阳光炽热。内黄城头的旗帜悄然更换,原本属于曹军的旗帜被迅速降下,取而代之的是敌军的旗帜迎风飘扬。

张固在一群将领的簇拥下,趾高气扬地踏入县衙。然而,当他走进县衙大堂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满地都是一片狼藉,显然是曹仁在撤退前故意烧毁了所有的文书档案。

"报!"探马飞奔而入,"曹仁残部已逃往邺城,张辽将军击杀敌将牛金,正请示是否追击!"

诸葛亮摇扇道:"穷寇莫追。当务之急是稳固城防,防备曹操反扑。"

郭嘉却道:"曹操此刻焦头烂额,短时间内无力反攻。不如趁势进军,直逼邺城!"

张固沉思片刻,拍案道:"传令三军休整三日,同时派快马通知濮阳再调五万援军。这次,我要一举拿下邺城!"

众将轰然应诺。窗外,夕阳如血,映照着城头新竖起的"张"字大旗。内黄已破,邺城门户洞开。北中国霸主的宝座,正在向张固招手。

曹操的败亡,恐怕已经注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