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5章 李自成:潼关他娘的太难打了!(2 / 2)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首页

“罗先生的担忧本王又何尝不知?”

“只是如今在河南,已经没有多少粮食可以抢了,连年的天灾导致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粮食也所剩无几。”

“这也是为什么本王非要拿下潼关的原因。”

“要是不进入陕西的话,咱们这六十万大军的过冬就会是一个大问题。”

“只是本王也没有想到这孙传庭实在是太厉害了,整整三个月了,我们发动了无数次的进攻,愣是没攻下潼关。”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自成也是无奈的在心中叹了口气。

没办法,潼关真他娘的太难打了!

罗汝才闻言,皱着眉头想了一下。

片刻后,他这才说道:

“闯王,不如这样,咱们接下来还是先攻打潼关,为期半月。”

“在这半个月时间内,我们还是集中所有的兵力全力攻打潼关,要是能攻打下潼关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但若是攻打不下潼关,那我们就立刻放弃潼关,然后开始在河南境内搜集更多的粮食和准备过冬。”

“河南虽然战乱频繁,但总还有一些地方存有粮食和,我们多些时间和精力,应该能搜集到不少。”

“等冬天过去,天气转暖,我们再从长计议如何?”

张献忠闻言,也是附和道:

“闯王,在下觉得罗先生说的没错,攻打陕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存实力。”

“若是冬天到了,而我们无处可去、无粮可吃的话,那么一切都完了。”

“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可能会发生哗变,到时候不用朝廷的兵马来攻打,我们自己就会土崩瓦解。”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先解决过冬的问题,保存实力,等来年再做打算。”

李自成想了想,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办法,既不影响自己攻打潼关的计划,也不影响接下来大军的过冬。

于是乎,当下他便点了点头道:

“既然如此,那就按罗先生说的办吧。”

言罢,李自成又端起了一杯酒,然后笑道:

“来,两位兄弟,咱们再喝一杯!不管前方有多少困难,我们都要一起面对,这碗酒就当是为我们接下来的行动壮行!”

下一秒,三只酒杯碰撞在了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

紧接着便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很明显,他们自认为已经做好了万全的计策。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计策终究是要落空了。

因为朝廷那边已经开始计划把河南的所有百姓、还有一切的物资都迁移到周边的省份了。

等到把百姓和物资都迁移走,河南就会变成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到时候留给他们的只有一个空壳而已!

届时他们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都不好说。

而这一切,李自成他们还浑然不知,依旧沉浸在自己所谓的万全计策之中。

就在李自成他们满心幻想着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时,京城这边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地进行着。

关于把河南的百姓迁移到河南周边省份这件事,毫无意外地经过了崇祯的同意。

甚至当天下午的时候,崇祯便主动召集了几位心腹大臣,就此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且最终确定了下来。

当然,这件事儿最终还是以崇祯的名义正式发布的圣旨。

说实话,崇祯起初心里是有些不情愿的。

因为他心里明白,强迫一个省的百姓离开他们世代居住的家乡,这可不是一件轻描淡写的小事儿。

没准在迁移的过程中,这些百姓会一边走一边在心里骂他这个皇帝。

可崇祯也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一旦把百姓都迁走,河南就会变的空空如也。

如此一来,李自成的队伍就失去了兵力来源,无法继续壮大。

所以,崇祯在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最终还是咬了咬牙同意了这个计策。

并且当天下午,内阁就准备好了圣旨,迅速发往了各地。

接下来的几天里,天气愈发凉爽了起来。

京城周边的树木渐渐泛黄,就连那煤山上赫赫有名的歪脖子树,也未能逃脱这秋意的侵袭,叶子慢慢由绿转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而伴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这也预示着冬天已经近在咫尺了。

更何况大明如今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一旦入了秋,就应该早早地开始准备过冬的物资了。

京城百姓们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京城内呈现出了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煤炭、木材、蜂窝煤等等所有的取暖物资都成了抢手货,全部都快卖的脱销了。

特别是蜂窝煤,更是备受百姓们青睐。

即便京城里已经有不少商家从事这个行业,开设了大大小小的蜂窝煤作坊,可蜂窝煤还是卖得极其紧俏。

这是因为百姓们来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几百块几百块地买,仿佛生怕买少了,这个冬天就会挨冻似的。

要知道京城可是有着一百多万人口,这么多人所需的蜂窝煤数量,绝对是一个庞大到惊人的数字。

因此所有的商家也都在加紧生产蜂窝煤,以保证供应。

不过好在总体来说,京城的物价还算平稳。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大明国营商铺,近半年以来,大明国营商铺一直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控制着京城的物价。

那些商贩要是胆敢把东西的价格定得太高,老百姓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到大明国营商铺前来采购东西。

而且大明国营商铺是由国库直接供货的,货源充足,也不存在什么断货、缺货的问题。

这就导致商家们要是想继续做生意的话,价格方面肯定不敢高过大明国营商铺。

不过朱慈烺还是十分体谅这些商人的,因此控制物价的时候也会给他们留足一定的利润,以确保他们能继续把生意做下去。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依旧有一些穷苦的百姓无法顺利过冬,朱慈烺还特意下令在各地新建一些房屋。

这些房屋的内部布局有点类似于大通铺,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

等到下雪的时候,屋里时时刻刻都会点燃蜂窝煤用来取暖,以确保住在这里面的人不会挨冻。

不过,这里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进来的,只收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

而且在这里每天还供应三餐,不过在这里就别想吃得太好了,每天三碗稀粥,保证清汤寡水,只能维持一个人活下去而已。

但这并非是因为朱慈烺心狠,故意苛待这些百姓,而是他心里明白,要是这里吃得太好的话,那些本来家里有粮,可以顺利过冬的百姓肯定会眼红,说不定就会聚集到这里来。

这样一来,就会给朝廷带来很大的负担,也违背了朝廷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的初衷。

所以,必须把这里的条件搞得艰苦些,才能让那些真正走投无路的人得到救助。

与此同时,京城的水泥路也在如火如荼地修建着。

工部的官员们心里都清楚,入秋之后马上就要下雪了,一旦下了雪,施工就会被迫停止,所以他们必须赶在下雪之前修建完京城的道路。

不然完不成任务,工部可是要挨罚的。

毕竟之前工部可是承诺过,会在今年下雪之前修建好所有的道路。

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工部简直是忙得不可开交,所有人忙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原本的计划是只在白天干活,晚上不用干的,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搞成了二十四小时轮班制。

晚上的时候,工地上就使用了烛火、灯笼等等一切照明物品,将整个工地照得亮堂堂的。

然后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搬运石料,有的搅拌水泥,有的铺设路面,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可能会影响一些百姓的休息,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好在最近没有下雨,所以工程也没受什么影响,进展的还算顺利。

总的来说,再过一个月左右冬天就会来了,到时候京城将会以全新的面貌迎接这个寒冷的季节。

这一天,兵部尚书李邦华正在内堂专心致志地处理公务。

内堂里十分安静,只有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

突然就在这时,一个官吏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手里还紧紧拿着一封书信。

“大人,这是从宣府发来的奏疏,请您过目。”

官吏说着,双手将书信递到了李邦华面前。

宣府发来的?

李邦华听到这话多少有些意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书信。

也不怪李邦华会感到意外,毕竟现在所有涉及军情的奏疏到了京城之后,大多数都会直接送到东宫,由朱慈烺亲自过目。

可这封奏疏却是送到兵部的,那么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就是这份奏疏上所说的事情不是很紧急,所以才会按照原来的规矩送到兵部。

想到这里,李邦华这才不紧不慢地说:

“知道了,你下去吧。”

那官吏听到这话,恭恭敬敬地将书信放在桌上,随后便转身离开了。

紧接着,李邦华拿起书信仔细一看,就发现这份奏疏果然是从宣府发来的,而且还是宣府总兵秦良玉亲笔所写。

李邦华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打开了这封奏疏。

粗略地看了一下之后,李邦华的嘴角突然露出了一丝苦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