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3章 太庙祭英魂 功臣初论定凌烟(2 / 2)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首页

太学之内,那些原本还在争论“文武优劣”的学子们,此刻也多被这股浩荡的皇恩和激昂的氛围所感染。一些有血性的年轻士子,甚至开始认真思考,是否也应该投笔从戎,效仿班超,去沙场之上建功立业。

皇宫,紫宸殿偏殿。

赵桓召见了李纲、吴敏、户部尚书蔡懋、御史中丞许翰,以及暂代工部事务的礼部尚书周延寿和太常寺卿。秦桧作为秘书少监,因其文思敏捷,被特许在一旁记录备询。

“今日太庙之祭,诸公以为如何?”赵桓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李纲率先道:“陛下,今日大典,庄严肃穆,感天动地!追赠忠烈,配享太庙,图形凌烟,此乃亘古未有之厚恩!足以安抚逝者,激励生者!臣敢断言,经此一役,我大宋军心民心,必将空前凝聚!”

吴敏亦道:“陛下此举,远迈汉唐!必将激励三军用命,为收复故土,再造乾坤而奋死!”

赵桓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暂代工部事务的周延寿:“凌烟阁的选址和初步规制,礼部与太常寺、将作监可有章程了?”

周延寿连忙躬身道:“回陛下,臣等已连夜商议,初步选定于大内西苑,紫宸殿之西,地势开阔,可登高望远。阁楼规制,臣等参照汉唐旧例,并加以损益,初步拟定为三层楼阁,高九丈九尺,取九九至尊之意。一层图形开国元勋及历代贤臣名将,二层图形靖康以来殉国忠烈,三层……三层可留待将来,为陛下北伐成功,收复燕云,再立不世之功的文武大臣预留!”

周延寿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为未来留足了空间,更不忘彰显陛下的雄心。

赵桓听罢,龙颜大悦:“好!周卿所虑甚是周详!此事便依此办理!所需工匠、物料,户部与内帑皆会全力支持!朕只有一个要求,凌烟阁要建得雄伟壮丽,足以匹配我大宋中兴之气象!”

“臣遵旨!”周延寿激动领命。

随后,赵桓的目光落向了在座的几位核心大臣:“已故忠烈,图形入阁,已有定论。然,在世功臣之遴选,方是重中之重。此事关乎朝局安稳,关乎人心向背,更关乎我大宋未来风气之导向。诸公有何高见?”

李纲沉吟道:“陛下圣虑深远。臣以为,在世功臣之选,当首重靖康以来,于国有再造之功,于民有安定之绩者。其标准,当以‘忠勇’为核,以‘功绩’为凭,不拘文武,不限出身。”

吴敏补充道:“臣附议。具体人选,可由中书门下会同吏部、兵部、枢密院共议,草拟名单,再由御史台复核其品行操守,最后呈陛下圣断。”

许翰闻言,出班道:“陛下,吴枢密所言甚是。遴选过程务求公允透明,其功绩当有实证,其品行当无可指摘,方能杜绝悠悠众口,使入选者实至名归,未入选者亦心悦诚服。”

赵桓点了点头,目光转向角落里一直垂首记录的秦桧:“秦桧。”

秦桧闻声,连忙放下笔,趋步上前,躬身道:“微臣在。”

“你先前曾言,遴选当‘德行为先,功绩为次,文武并重’。朕以为此言颇有见地。”赵桓看着他,语气平静,“如今,你且说说,这‘德’与‘功’,具体当如何衡量?这章程细节,又当如何拟定,方能周全?”

秦桧心中一动,知道这是陛下在考较自己,也是给予自己一个展现的机会。他略作思忖,条理清晰地答道:“回陛下。微臣浅见,‘德’者,首重忠君爱国,此乃大节,不容有失。其次为清正廉明,体恤民情。若有贪墨劣迹、欺压百姓者,纵有天大功劳,亦不应入选,以免玷污圣阁清名。”

“‘功’者,战时以拒外侮、拓疆土、平内乱为上;平时则以兴教化、利农商、清吏治为先。功绩大小,当有军报、政绩、民望等多方佐证。”

“至于章程细节,”秦桧继续道,“微臣以为,可设立专门的遴选司,由宰执大臣领衔,各部堂官参与,明确遴选标准、提名程序、考评办法、公示机制。凡提名之人,其功绩事迹,当由翰林院学士据实撰写,力求详尽客观,再由陛下御笔亲批,方能彰显隆重与公允。”

“善!”赵桓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秦桧所言,甚合朕意。条理清晰,思虑周全。李相公,”他转向李纲,“此事便由你牵头,会同诸部,依照秦桧所议框架,尽快拟定详细章程。秦桧,”他又看向秦桧,“你便协助李相公,处理此事相关的文书事宜。”

“臣(微臣)遵旨!”李纲与秦桧齐声应道。秦桧心中暗喜,知道自己又向权力中心迈进了一小步。

议定了凌烟阁之事,赵桓的心情明显轻松了不少。这颗重要的棋子已经落下,接下来,便是等待它在整个大宋棋盘上,引发的连锁反应了。

他站起身,负手走到殿门口,望着殿外万里无云的晴空,心中豪情万丈。

“江南钱粮已至,忠烈英魂已安,凌烟阁功臣在望……”赵桓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接下来,便是朕的‘格物院’,该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