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提醒雍正注意铜钱铸造隐患
弘历也很高兴,喜滋滋地把手搓了搓。
内务府财政收入增加,他作为皇子,自然也会在生活待遇上提升许多。
因为,内务府供应的不只是皇帝的个人生活所需,还供应后妃、皇子乃至其他宗室王公的生活所需。
大到给皇亲宗室安排多少太监宫女,小到供应多少茶器炭蜡,以及给多少俸银,皆是内务府决定。
如果,内务府财政收入增加,内务府的官员自然也乐于给皇帝和诸位皇亲贵胄提高待遇的。
原因无他,他们自己这样也能趁机多捞一点。
反正是皇帝的钱。
而更让弘历高兴的是,内务府这次增加财政收入,不再是传统的通过兼并土地而增加内务府皇庄规模的模式,而是用金融手段增加财政收入。
这无疑,在剥削方式上,是一种进步。
因为,这样内务府就在利益的争夺上,不与朝廷的财政收入产生冲突。
毕竟,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主要还是田税。
这与眼下经济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以及征税能力还比较传统低效,只能征收田税为主有关。
所以,内务府只要不兼并土地,就能让更多土地不用因为归入皇庄,而不再给朝廷户部交田税,也就不影响朝廷户部的田税收入。
如此,皇帝和宗室贵胄也能多些打击兼并土地的意愿。
因为他们能够看见,原来供应他们各类需求的内务府,是可以在其他领域增加收益的,而不用非得兼并土地。
“幸好你提醒朕,不然朕也没想到,在追补亏空的同时,可以用这种放钱的方式增加收益。”
雍正也在这时,肯定起弘历之前提议他办银庄放钱以解决民间因大量银钱收归国库而造成银钱通缩问题的建议来。
弘历也有意逐渐引导雍正对货币有个新的认识,而笑着说:“这是因为,银钱只有流通起来,才能创造财富!如果放在库里,不流通,那就只是银钱,增加不了可以吃的粮食,可以穿的布匹。”
“说的很好!”
雍正起身,用手拍了拍弘历的肩膀,然后就又认真翻阅起账目来,似乎发现出了新的问题。
没看多久。
雍正就一脸疑惑地问着该银庄主事昌龄:“怎么收的多是白银,放出去的多是铜钱?”
“回主子,这是因为百姓们借铜钱的多,但又喜欢还银子。”
“有的甚至当天借了铜钱,当天就还了银子。”
“原因是,铜钱越留越值钱,银子越留越不便宜,现在市面上,普遍银贱钱贵,从先帝时就这样。”
昌龄这时说道。
弘历则在这时候插嘴说:“应该是从前明万历年间就开始银贱钱贵。”
雍正听后看向了弘历:“怎么讲?”
“汗阿玛,儿臣做过统计,从万历年间开始,就有越来越多的白银流入我们中土,所以银子越来越不值钱。”
“这也就导致明朝嘉靖时,一个边军月饷六钱银就能让其为朝廷死战,而到万历年间,则涨到一个月要一两,如今我大清,一个月要二两。”
“但小户百姓则多以缴纳铜钱为主,因为儿臣做过统计,一个县,多数百姓一年缴纳的税赋都不超过一两,大多数一年开支也不超过五两银子,所以对白银需求不足,但对铜钱需求很大。”
弘历如今没有当政,闲暇时以读书为主,所以有时间做相关统计,也就发现银贱钱贵的确是自明中叶以来的货币主流趋势。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明中叶以后,因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大航海运动,大量美洲白银也就涌入中国。
据后世史学家统计,当时全球大部分白银都通过贸易流入了中国。
偏偏这个时代的中国,因为梯田技术和人力牛耕技术出现,所以土地耕作越来越精细化,经济生产单位也就越来越原子化。
在很多南方地区,一个妇女都能完成家里的耕作任务。
同时,这也造成,普通百姓满足温饱的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但在主张轻徭薄赋的儒家思想指导下,税率其实没有大幅度变化,即便清朝的税率是在明朝加征三饷基础上加征。
所以,大多数百姓需要缴纳的税银普遍在一两白银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