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自己写个奏折都费劲地要命,挠破头皮也没用,还得求助别人,就更不用说礼仪活动这些了。
李父又不是瞎子,对于他暗戳戳地观察早已心知肚明,但就是可以板着脸,装出一脸的严肃冷漠。
兰儿:完了,我命休矣!
现在去信求助亲娘有用吗?能救我一回吗?
李父看他那样的忧心忡忡,本以为写的很差呢,不想看到之后分外惊喜。
他虽然大部分内容都是抄录来的,很少有自己的原话。
但是细看之下,就能发觉他的政治敏感度很高。
繁琐无味的两次活动,他能够迅速察觉到其中涉及官员的升迁,还能找到其为官的亮点,便足以证明兰儿的政治嗅觉极其敏锐。
之前屡屡观察李父的脸色,虽然用处和帮助不大,但也是为官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
只有会看脸色,会看眼色,才能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不该说,无论官大官小。
若有朝一日成为天子近臣的话,这门功课就更得研究到极致。
李父看完没说什么,但对于外孙的表现极为满意。
尤其在看完了李绍的文章之后,他心里对于兰儿将来的规划就更加清晰了。
李父看着李绍的册子,因着两次活动联想到“礼治”,由此所做的一篇文章。
因为庆典礼重“仁”,乡射礼重“德”,所以通篇在谈“礼乐教化”。
抓的重点对,文章写得很好。
但问题就是,他脑子里只想着做文章了,没有半点儿的政治敏感度。
什么官员升迁,哪些是天子近臣,什么文臣武将备受重用,全都是过眼云烟,通通不如他的文章最重要。
他的直肠子,叫李父头疼得不行,这个儿子可要怎么办啊!
难道将来只能深钻学问,官位能不能坐稳全凭风云际会?
这不就是苏子瞻吗?
呵,还得自己想办法给找个捞他一辈子的苏子由?
人家苏东坡有亲生弟弟,才会不辞辛劳的救他,他李绍可没有。
至于兰儿,李父根本没往这方面想过。
李绍捞兰儿?可以。
兰儿捞李绍这个舅舅,那还不如叫李绍直接辞官归乡呢。
他的心从来都是偏的,这个自来如此,这辈子也难改了。
兰儿看着外祖看完自己和舅舅的册子后就捂着头,心里顿时凉了大半。
完了,自己把外祖气得头疼了!
别说外祖饶不饶自己,要是叫娘亲知道了,自己的小命真的就要罢休了。
他看着李父的眉头越皱越紧,心里也越来越凉,后来实在按捺不住了。
几步上前先把茶杯递到李父手里,“外祖喝茶,辛苦操劳了一天,喝口茶水歇歇。”
“若是我跟舅舅写的册子不好,您只管罚我们就行,千万不要生气。”
不管罚什么我都认了,别气坏了身子就行,不然我娘真的会打死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