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章 锦里茶坊,往事如烟(1 / 2)天厨食记首页

<div class="tt-title">第037章 锦里茶坊,往事如烟

成都的春天总是来得特别早。锦里街的石板路上,已经开始飘散着零星的槐花。孟远山的茶坊在晨光中缓缓开门,沉重的木门发出熟悉的吱呀声。

&#34;掌柜的,&#34;伙计小李一边擦拭着木桌,一边说道,&#34;今天是云水诗社聚会的日子,要不要把二楼收拾出来?&#34;

孟远山点点头,看着楼上那间宽敞的雅室。每个月初六,这里都会聚集着城中的文人雅士,或品茶、或吟诗、或谈古论今。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

&#34;对了,&#34;他想起什么,&#34;把那罐去年冬天存的碧螺春取出来。文德先生最喜欢这个。&#34;

文德先生是城中有名的老学究,虽然已经致仕在家,但在文坛上依然很有威望。每次诗社聚会,他都是座上常客。

刚收拾妥当,街上就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是个身着褐色长衫的老者,正拄着竹杖慢悠悠地走来。

&#34;文先生来得真早,&#34;孟远山亲自迎上去,&#34;二楼已经准备好了。&#34;

&#34;孟掌柜啊,&#34;文德笑呵呵地说,&#34;这不是惦记着你家的好茶嘛。我这把老骨头,就靠它来提神了。&#34;

两人刚上楼,楼下又热闹起来。陆续有人来到茶坊,有的是诗社成员,有的是慕名而来的食客。茶香袅袅,人声渐起,又是一个热闹的早晨。

&#34;对了,&#34;文德坐定后忽然说,&#34;听说你们最近得到一批新茶?可是江南来的?&#34;

孟远山微微一怔。前几日确实收到了杭州方面送来的茶叶,那是李远和周晴特意为他们准备的。只是这消息,他并未对外提起。

&#34;文先生好眼力,&#34;孟远山不动声色地笑道,&#34;确实前几日收到些江南来的茶叶,只是数量不多,还在试饮阶段。&#34;

&#34;难怪呢,&#34;文德意味深长地说,&#34;昨日在城东的藏书楼,我偶然翻到一本旧志,上面记载着江南制茶的秘法。那些手法,与你这茶坊的做法,竟有几分相似。&#34;

正说着,楼下传来一阵喧闹。原来是城中有名的说书人周老先生来了,带着一群听客。他们经常来茶坊品茶听书,是这里的常客。

&#34;让他们去后院吧,&#34;孟远山对小李说,&#34;那里清静,适合说书。&#34;

文德看着楼下的热闹景象,忽然问道:&#34;孟掌柜,你可听说过一个故事?传闻当年蜀宫里也有个爱茶的主子......&#34;

孟远山的手微微一顿,但很快就恢复如常:&#34;哦?请先生讲来听听。&#34;

&#34;说是蜀主特别喜欢研究茶道,宫中甚至专门设有御茶坊。那些茶艺,据说都是江南一带传来的。&#34;文德慢悠悠地说,&#34;有趣的是,那些茶方至今仍在民间流传。&#34;

楼下又走进几个客人,都是城中的商贾。他们三三两两地落座,谈论着最近的生意经。茶坊里弥漫着各种声音:砂壶煮水的咕嘟声,茶盏相碰的清脆声,还有人们低声交谈的声音。

这些市井的烟火气息,让孟远山感到异常安心。他一边为文德斟茶,一边回应道:&#34;茶道之事,原本就是民间智慧的积累。宫中的,未必就比民间的好。&#34;

&#34;说得有理,&#34;文德深以为然,&#34;就像这杯茶,虽然不是什么名贵茶种,但这口感、这韵味,却是宫中也难得的。&#34;

就在这时,后院传来阵阵说书声。周老先生正在讲述一个关于南宋初年的故事,说的是一对隐居山林的夫妇,如何在乱世中活出别样人生。

文德放下茶盏,若有所思:&#34;这个故事,倒是让我想起一件事。当年蜀国灭亡后,坊间曾传言说蜀主夫妇并未如史书所载那般凄惨,而是在某处过着平凡的生活......&#34;

孟远山的目光略显复杂,但脸上依然保持着平静:&#34;先生读史甚多,不知对这种传言如何看?&#34;

&#34;史书记载的,未必就是真相。&#34;文德望着窗外的槐花,缓缓说道,&#34;有时候,真正的智慧,恰恰在于懂得放下。&#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