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诸侯朝邺4k】
初平四年,六月,辛丑日。
天狗西北行,扶风大风,华山崩裂。
司空杨彪免,太常赵温为司空。
此后半月,天下无事……除了经常死人。
不过河北之地却是迎来了久违的太平。
毕竟自从初平元年袁绍篡夺冀州牧之位后冀州就没有消停过。
先是关东郡县讨董,后又有邺城兵变以及公孙瓒之乱。
好不容易消灭了公孙瓒,幽州和冀州又开始了将近三年的拉锯战。
时间一久冀州百姓早就苦不堪言。
相比之下,早早被魏哲平定的辽东的地区堪称是这汉末乱世中的净土。
若是再细分下去,那么乐浪郡地区甚至已经享受了将近十年的太平岁月了。
曾经的边郡苦寒之地,如今竟然逐渐有海东乐土之称。
大量百姓、士人为了躲避战乱自发来到此处繁衍生息。
甚至连东明郡的汉化进度就大大加快,曾经的蛮夷之地已然皈依汉家礼仪。
尤其是魏哲在釜山所立的东极碑,更是成为了辽东文人的必游之地。
那些从天南海北来到此处躲避战乱的士子儒生,对于海东的一切都充满好奇。
甚至连巍峨高耸的不咸山长白山都没有逃过他们的“蹂躏”。
不咸山天池更是成为海东儒林的诗赋常客。
从这个角度来看,魏哲虽出身寒素,但他的底蕴之厚却是袁绍难以匹敌的。
比如魏哲在入主冀州之后,只在短短半个月间就掌控了局势。
与袁绍不同,自带基本盘的魏哲有精锐的大军,也有数量充沛的官吏。
在这种大势下即便个别冀州郡县不愿意臣服于魏哲,他也能一路碾压过去。
因而当荀彧率领兖州使团来到邺城时,冀州所有县乡已然全被魏军拿下。
纵观河北四州,除了上党郡还能听见厮杀声外,其他地方几乎再无战火。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冀州百姓倒是适应的很快。
……
“民心思定啊!
行走在邺城的市井街头,荀彧忍不住如此感慨着。
幽州的皮毛、辽东的骏马、乐浪的人参此刻皆汇聚于此。
南来北往的商队与本地的贩夫走卒几乎瞬间就扫清了残余的战争味道。
一路上沿街的叫卖声,甚至让荀彧恍若置身洛阳一般。
一旁的属吏司穆闻言忍不住点了点头,不无羡慕道:
“冀州富饶,果然为天下之冠!”
即便兖州贵为中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眼下却远没办法和冀州相比。
尤其是曹操“失而复得”之后,在战争的摧残下兖州可以说是百业萧条。
别说市井商贾了,就算吃饭如今都是饥一顿饱一顿。
若非如此,程昱也用不着打老乡的主意。
然而荀彧闻言却轻轻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冀州是豪富不假,但那也要看治理者是谁。
如果算上魏哲,荀彧实际上已经见识过冀州三任统治者了。
早年荀彧在洛阳担任守宫令时,由于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他便请求出任地方官,任亢父县令,而在找借口离开洛阳之后,荀彧便果断的弃官归乡。
因为荀彧敏锐的察觉到天下将乱,于是和同郡的韩融带着宗亲一千多家在密县西山中避难,试图躲避灾祸。
彼时韩馥刚刚上任冀州牧就派人去颍川郡邀请同乡士人来冀州出仕。
荀彧一想也对,躲在山中同样不保险,便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他倒是也劝说过其他颍川乡党,只是乡人们大多都怀恋故土,不愿离去,结果这些人不是被乱兵杀死,就是在战争的摧残下饥寒交迫,逐渐没了声息。
而荀彧来到冀州之后,没过多久袁绍便发动兵变篡夺了冀州牧之位。
正是看到了袁绍在兵变之后的处理措施,荀彧才觉得袁绍终不能成大事。
故此即便袁绍以上宾之礼待他,荀彧还是毅然弃袁投曹。
此刻回想前面两任的冀州牧,荀彧明显察觉到当下冀州的氛围有所不同。
怎么说呢,袁绍治下的邺城其实也繁华,可不像现在这么热闹。
当时阁楼别苑之中经常可见名门豪族欢饮达旦,宴饮不休。
丝竹管弦之声虽传遍市井街巷,但是却与这外间的百姓没有丝毫关系。
大街上往来的也大多都是达官显贵的华丽马车,商贾之流都上不得台面。
不像现在的邺城,竟然还有什么“禁驰令”。
想到这里,荀彧忽然隐隐有些明白。
或许正是因为魏哲小小约束了一下士族贵胄,这邺城才会有眼前这般景象。
“回府吧!”
片刻之后,荀彧眼神忽然有些复杂,直接领人回到了自家府邸。
别看他当下效力在曹操麾下,可荀彧的亲人宗族却还留在邺城。
因为相比于豫州而言,兖州也是不折不扣的四战之地。
荀彧既然领着族人迁出豫州,自然不会再带领族人踏进另一个火坑。
也幸好他当初没有冲动,否则去年兖州大乱中还不知要死多少族人。
然而次日荀彧刚到州牧府拜谒,未等魏哲接见便被别人插队了。
荀彧心中无奈,可偏偏无话可说,因为插队的是长安朝廷的使者。
……
州牧府正堂,只见一位苍髯皓首的老先生面色肃然的面北而立。
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先生便是太仆赵岐,乃是本朝响当当的人瑞。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位老人家出生在和帝时期。
不算后代天子追尊的皇帝,光是正规登基继位的天子他就经历了十一位。
历经十一帝,这份履历在朝堂上也算的独一位了。
后世的那些四朝元老在赵岐面前,那就是个小孩子。
最关键的是,如无意外这位老先生还能活个五六年,差不多能享年百岁。
别说是在两汉了,就算放在后世都是货真价实的高寿老人。
这次长安朝廷派出他使者,可以说是着实用心良苦了。
至少面对这么一位人瑞魏哲也得好生招待着,唯恐他死在了冀州。
赵岐倒是一点都没有将自家生死放在心上。
一见魏哲,这位老先生便面色严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