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4章 再次撬动行业认知!(2 / 2)文娱:你就是这么玩音乐的?!首页

“很有战斗力与激情,端庄恢弘大气,最重要的是,有国风的色彩,不失力量,却很有夏国音乐惯有的浪漫腔调。”

“对方是这么说的。”

一边说着。

王永昌一边从手机里调出申请授权。

李灿只是确认了一下单位后,便点点头道。

“那肯定没有拒绝的理由,反正这曲子我也不打算进行商业化运营,用呗。”

“哦,以后这类申请你就不用问我了,直接全都通过。”

“我没问你,只是赶上了,跟你说一声。”

王永昌翻了个白眼。

生意人但不代表掉进钱眼里,路子走的宽不宽,这事儿王永昌更加了解。

拒绝的才是傻子。

本身事情就没多大。

在稍作确认后。

李灿和王永昌也开始笑嘻嘻的聊起了其他话题。

“还有个事儿跟你说嗷,维也纳那边有意邀请你去今年的新年音乐会执棒,虽然说没有限制曲目,但听语气似乎很想让你执棒演奏《欢乐颂,你怎么个态度?”

“嗯?不《欢乐颂,换点,要我说不如把《惊涛落日也搬上去演奏一下,整点不一样的,然后配合点其他曲目进行新年展演。”

“这么任性?”

“凭啥不任性?我自己说了算,就问他们同意不同意吧,同意了我马上应下来。”

“那应该是稳了。”

看似无事发生。

但实际上。

《惊涛落日在圈内所引起的震动一点都不小。

尤其是火箭外宣。

更是如获至宝,相当激动。

正如李灿之前吐槽过圈内的话一般,这些急需力量感音乐辅助外宣的人更是深有体会。

国内的很多作品。

“燃”度差了一些。

尤其是放火箭的,对于“炸”这玩意更是非常具有执念。

沉稳恢弘的史诗音乐肯定是有的。

但这对“炸”这方面的表现力却似乎总是差点火候。

总是用国外音乐这也不是个事儿啊。

这下好了。

又燃又炸的国风纯音乐,而且兼具了稳重与恢弘。

没有再合适的了!

这小唢呐一吹,感觉不炸个核弹都没内味儿。

相比于这些搞外宣的人。

圈内音乐人对《惊涛落日所带来的质感革新则更是关注。

看似只是一首因游戏而诞生的平平无奇的战歌。

但实际上的影响力非常之大。

仍然是李灿曾经所吐槽的那样。

“燃”与“炸”。

配乐圈中,老人太多了,尤其是知名配乐师,起步就是四十岁往上。

这样的配乐师,阅历很足,深度绝对够,作品相当细腻,配起乐来非常沉稳优秀。

可若是在“激情”上,在“攻击性”上来说。

沉稳,内敛,阅历足所构建的音乐细腻,似乎反而成为了掣肘与制约。

是的。

音乐整体的“精气神”是截然不同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

外宣的音乐选择与宣传方式,战略方向,都是变化的。

从这些内容中,是完全可以体现出这个群体,这个国家,到底是“年轻”还是“年长”。

夏国是文明古国。

多数情况下,是深邃内敛的智者形象。

但有时候,也同样需要有热血少年形象的构建。

这样的宣传内容,非常具有第一印象。

这是一种“精气神”的体现。

“年轻化”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个主题说的并不是年龄到底如何,说的心态的展现以及对外的活力表达。

相比内敛与沉稳。

李灿给出的答案更具有活力激情,并且加重了“攻击性”。

观众们确实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但不代表没有审美,没有潜意识的体验。

《惊涛落日一经发表便受到各式各样视频剪辑的追捧,完全可以体现出不少观众下意识中的认知。

“攻击性”还是太低了,得加强一下“攻击性”。

如果这样的“攻击性”受到追捧只是一次两次,或许只是意外巧合。

但这不是李灿第一次在音乐中展现出极具张力的攻击性。

原本很多圈内制作人认为,在国外具备攻击性的音乐更有市场,国人对攻击性太强的音乐并不感冒,甚至会觉得有些过于浮夸。

但当具备攻击性的国风作品出现后,仍然产生这样巨大的热度,那就很说明事了。

不少圈内制作人开始如面对论文一般,面对着《惊涛落日的火爆产生了疑问。

“是我们跟不上时代?还是时代变化的太快?”

不知不觉中。

李灿再一次影响着整个行业。

这事儿并不只是让制作人们随便一想。

作为国内配乐的大拿,余振为许多国产知名电影做过配乐,并且还是川音作曲系的教授,有着不少知名作品。

和李灿比,那就是妥妥的老前辈,但和徐清教授比,又是妥妥的后辈。

关于未来国产纯音乐的风格变动走向。

余振考虑的事情相当多。

李灿给出的信号非常不同寻常。

在经过反复的思考后。

余振终于决定,针对李灿作品,展开一次实验性质的讨论。

于是,便让自己所带班级学生们晚上来到大教室晚自习,在晚自习中,进行一些讨论。

纯当聊天,但也可以趁着这样的形式去启发学生们自己的思考。

“李灿的配乐和国内主流的配乐十分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剑走偏锋,太复杂的东西先不说,咱们今天聊一聊,李灿的这种配乐风格为什么会在独树一帜的情况下大获成功。”

余振笑呵呵的开口,首先便进行定调。

“有人觉得,李灿有人气,肯定火,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说法。”

“再厉害的人物,如果作品不符合社会喜好,也绝对不可能成功。”

“我剖析了李灿的粉丝构成以及部分作品的内核架构,我发现,年轻化,具有更强攻击性的作品,是他在无数年轻群体中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以李灿的音乐作品为例,谈一谈社会对音乐风格喜好变动的影响。”

闻得此言后,不少学生眼前一亮。

猛哥不少。

自然会有很强的选手。

这样的话题,涉及到名人,参与热情也很高。

很快,第一个学生便举手了。

只是随便这么一说,便让余振教授感到惊喜。

“我认为,音乐上风格喜好的变化源自于社会发展中,经济,科技等因素对年轻一代表达上的影响,体现了形象表达的需求变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