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4章 只要崇祯愿意封我为西北王,我李自(1 / 2)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首页

第264章 只要崇祯愿意封我为西北王,我李自成还是愿意投降的!

罗汝才当时也满心疑惑,搞不明白大明为什么会突然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事实上直到现在,罗汝才也搞不清楚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此他只能在心里暗暗揣测,要么是皇帝突然开窍了,一夜之间变成了睿智英明的君主,开始励精图治,整顿朝纲。

要么就是朝廷突然出现了一位旷世奇才,此人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力,这才让大明有了如今的改变。

恐怕罗汝才就算是想破脑袋,都想不到这一切其实都是那位他从未听说过的大明太子的功劳。

当然,这其实并不重要。

他之前之所以会和李自成说这些话,无非就是想告诫李自成,朝廷刚刚打败了建奴,也算是暂时解决了外患。

可外患虽除,内忧仍在,而所谓的内忧,自然就是他们了!

要知道朝廷的大军刚刚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士气正盛,而且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所以这种事情必须提早做好打算,否则等朝廷的大军杀到,他们就只有坐以待毙的份了。

毕竟朝廷的大军连建奴都能打败,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农民军呢?

农民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多都是些吃不饱饭的百姓,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武器装备也十分简陋,和朝廷的正规军比起来,简直不堪一击。

但李自成当时却不以为然,他满脸自信,拍着胸脯说道:

“怕什么?只要天下还有饿肚子的百姓,咱们就有源源不断的兵源,只要本王振臂一呼,他们就会纷纷响应,加入本王的队伍。”

“而且只要拿下陕西,我们就有了立足之地,也有了和朝廷谈判的资本。”

“到时候河南以西归本王,河南以东归大明,再让崇祯册封本王为西北王,咱们和大明划江而治,到了那时,咱们也能过上逍遥自在的日子了。”

说这些话的时候,当时的李自成颇为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成为西北王的那一天。

这个时候的李自成还没有想要毁灭明朝取而代之的想法,满心想的只是能逼迫崇祯封他个西北王。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李自成看来,大明毕竟已经经历了接近三百年的时间。

大明的制度、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哪里是他一个农民军首领可以推翻的?

他觉得自己能在这乱世之中,谋得一块立足之地,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可以说,目前李自成想要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西北王的名号!

事实上不止李自成是这么想的,包括张献忠等农民军首领也都是这么想的。

他们都是些苦出身,原本只是想在这乱世之中求得一条出路,如果朝廷愿意招安他们,并且答应他们的所有条件,那他们自然也是愿意接受朝廷招安的。

毕竟要是能有一个安稳的日子过,谁愿意每天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啊。

至于之前投降了又复叛,无非是觉得朝廷不够诚心罢了!

以往朝廷在招安他们的时候,总是说一套做一套,答应他们的条件往往不能兑现,他们觉得自己被朝廷耍了,所以才会再次反叛。

只不过罗汝才心里明白,大明是不会答应这样的条件的。

大明虽然如今有些衰落,但毕竟还是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底线,他们是不会轻易地向农民军妥协,更不会答应让一个农民军首领成为西北王,和大明划江而治。

更何况农民军杀了那么多的藩王宗室,双方之间已经是不死不休了。

可当时的他初来乍到,在李自成的阵营里还没有站稳脚跟,也不敢贸然说出这些话,也只能顺着李自成的话恭维了几句。

与此同时,营帐内。

在听完罗汝才之前的那些话之后,张献忠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

烛火不断地摇晃着,那微弱的火光在风中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会熄灭,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帐幕上,显得格外孤寂而渺小。

他就那样静静地坐在那里,眼神空洞,要知道到底是在想些什么。

许久,他重重叹了口气,然后缓缓说道:

“不瞒你说,在投奔李自成之前,我原本是打算去山西的,我想着先在山西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然后再谋划其他事情。”

“只是没想到还没到山西呢,就被山西总兵带兵打得丢盔卸甲。”

“山西那边的军队一点儿也不比左良玉的军队差,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我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一个照面就被打得节节败退,狼狈不堪。”

“无奈之下,我这才来投奔了李自成,我想着李自成也是个有实力、有野心的人,跟着他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可如今听你这么一说,我才发现,这大明,似乎真的不是以前的大明了!”

张献忠说着,又重重的叹了口气,仿佛带着无尽的感慨。

罗汝才静静地听着张献忠那一声满是沧桑的感慨,心中那股莫名的沉重之感愈发浓烈,仿佛有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心头。

突然就在此时,一阵轻柔却又带着丝丝凉意的微风悄然拂过,营帐内的烛火顿时如同风中残烛般剧烈地摇曳起来。

那闪烁不定的火光将他和张献忠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在营帐的墙壁上肆意地舞动着,尽显出一片孤寂与落寞的氛围。

然而就在这一瞬间,罗汝才的脑海中突然如闪电般划过一道灵光,他像是猛地想到了什么极为关键的事情,眼睛瞬间瞪大,一脸震惊地看向了张献忠。

声音都带着一丝急切与不可置信,大声问道:

“等等,你刚才在说什么?”

张献忠被罗汝才这突如其来的反应弄得有些莫名其妙,他皱了皱眉头,一脸疑惑地看着罗汝才说道:

“我说这大明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了。”

“不是这句!”

罗汝才忙道:

“是之前那句,你说你是在哪里遇到的山西总兵?”

这话问得张献忠愈发摸不着头脑了,他满脸困惑地看着罗汝才,心里暗自嘀咕着这罗汝才今天是怎么了?

怎么突然对这山西总兵的事情如此上心?

但看着罗汝才那一脸急切的样子,张献忠也不敢再卖关子,赶忙将之前遭遇山西总兵的详细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当罗汝才听到这些话的时候,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瞬间被拉紧。

因为他突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似乎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想象。

本来刚开始的时候,他以为这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交战,就像他们之前经历过的无数次战斗一样,不过是朝廷军队和他们农民军之间的一次小规模冲突罢了。

可现在想来,似乎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山西的兵马似乎早就埋伏在河南和陕西的交界处,静静地等待着农民军的出现,随时准备阻击想要从河南去往山西的农民军。

而且一旦农民军撤离回河南,他们便不再追击了!

这不像是在打仗,倒像是在驱逐!

把农民军驱逐回河南,不让他们进入山西的地界!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河北、安徽、湖北和河南的交界处肯定也有朝廷的官兵在暗中埋伏着。

只等农民军出现就把他们驱逐回河南。

很明显,朝廷是想把他们这些农民军困在河南,就像把一群猎物困在了一个巨大的牢笼,然后等明年开春的时候再召集大军,直接来个瓮中捉鳖,将他们一举灭杀。

想到这里的时候,罗汝才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煞白,仿佛被一层寒霜笼罩着,他的身体也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了一下。

就在这时,张献忠也发现了罗汝才的变化。

他看着罗汝才那副惊恐万分的模样,心中满是疑惑,忍不住开口问道:

“你这到底是怎么了?怎么突然脸色变得这么难看?”

罗汝才看着面前的张献忠,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也不打算再隐瞒什么,直接说道:

“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不只是河南和山西的交界处埋伏了朝廷的兵马,其他和河南交界的省份也是如此。”

“换句话说,我们其实是被朝廷包围了。”

“这些军队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我们死死地困在了河南,然后等明年开春的时候再召集大军,直接灭杀我们。”

张献忠听到这话,脸上并没有露出太多的惊讶之色,因为这跟他之前想的差不多。

早在河南和山西的交界处遇到山西总兵的时候,他其实就猜到其他地方肯定也有朝廷的兵马防守了。

不然他也不会来投奔李自成。

只是他没有像罗汝才这样想得如此透彻罢了。

罗汝才看着张献忠依旧是一副平静的样子,就知道张献忠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只能再次认真地解释道:

“你之前说你遭遇的兵马大概有三万多,那么其他周边省份的兵马全部加起来的话,最起码也有个六七万吧?”

“再加上陕西的兵马,朝廷在河南周边布置的兵力最起码也有十二三万!”

“而且你别忘了,朝廷的主力部队也就是京营还没有出动呢,若是再加上京营、以及九边的精锐部队,等到明年真正开战的时候,朝廷要调动的部队可能不下二十万!”

“要知道这可是二十万大军啊!这支军队足以将我们彻底消灭了。”

听到罗汝才得解释之后,张献忠一下子就懵了。

他的眼睛瞪得犹如铜铃一般,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要知道之前左良玉只率领两万的兵力就可以打败拥有二十万军队的他,这要是朝廷真的出动二十万大军,那这场仗该怎么打啊?

一时间,张献忠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但他实在想不到任何的解决办法,只能看向罗汝才,声音带着一丝焦急和无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