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武三年,夷历一六七零年二月,朱慈炯领着好大儿朱和塳,千里迢迢的返回了京师北京,一件极其棘手的难事等待处置。
他们返回之前,南洋诸事大局已定,后续便须花费水磨工夫,逐渐建立起大明的统治和长久的影响力。
英吉利国通过数次大战,算是彻底认清了东方古老帝国的强悍实力,开始一心一意的扮演大明的亲密盟友。
他们已经成为了大明和西方各国贸易最重要中间商,并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实力日复一日的增长。
他们还全力支持沙逊家族,把大明的“福寿”系列产品,在欧洲各国逐渐铺开,逐渐成为了贵族和平民共同喜好。
这帮家伙最令大明满意的,却是他们把“倭奴”生意给弄得风生水起,倭国本州和四国岛上的倭人,被他们贩卖走两成还多。
岛上的华夏遗民或者懂些汉语的倭人,自然被送到了九州岛,认祖归宗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哪怕就是最纯粹的倭国人,若有汉人邻居作保,再紧急学几个汉字为证明,也都混上了奔向希望的生路。
按照杨三水的奏报,他打算继续硬着心肠在煎熬半年,那时候大明军队在带着足够的粮食登陆,想来倭人都很愿意认同“华夏”身份。
朱慈炯又拿起另外一份奏报,这个是关于葡萄牙的,他们老老实实的退还了非法占据的蚝镜,在大明同意下在爪哇岛开始建立统治。
他们又在大明有意无意的纵容下,招揽了大部分西班牙和荷兰的残留势力,在南洋有了和英国抗衡的实力。
大明的资助当然远不止于此,还在东西方贸易上给予葡萄牙人不少照顾,以逐渐增加他们的实力,权当为将来埋的一着暗棋。
朱慈炯闭目思索片刻,琢磨着近些年还需选拔一批年轻人,令他们亲身前往欧洲各国,密切关注他们的动态。
他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记忆,早已模糊不清,只能依仗大明的实力,在利用沙逊家族和英、葡两国的关系,逐步渗透进欧洲各国。
良久之后,他再度翻阅桌案上的国安局密报,暹罗这个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在剿灭两个苏丹国过程中尤为卖力。
他们似乎对苏丹国的信仰深恶痛绝,真的能一边念叨着阿弥陀佛,同时又将整个村镇的苏丹土人给剿灭一空。
国安局的密报中,也表明暹罗国对于大明不仅敬畏,还因为佛教和文化的关系,情感上也颇为亲近,是个很好的伙伴。
“嗯,挺好的!”朱慈炯暗暗赞叹了一句,决意在南洋一带大力扶持暹罗国,他们能够遏制西洋宗教或其他宗教的无序蔓延。
“北越国已基本归心,无论是上层还是百姓,对身为宗主国的大明恭顺且亲近!”朱慈炯看着国安局的奏报,心中颇为满意。
这也是朝廷上下的共识,北越毕竟深受华夏文化上千年的熏陶,其血脉上也和华夏颇近,亲近大明是应有之义。
不过朱慈炯可没被眼前的盛景冲昏头脑,大明自身的强盛才是根本,一旦衰落下去,这些小国便会表演何为忘恩负义和反戈一击。
“南越国的这帮商人,竟不满于和大明海贸的分成,私下里抱怨不小!”朱慈炯盯着这条消息,不由冷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