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太子前往受灾区,不仅不好好赈灾,反而擅杀巡抚,更是对上天的大不敬,如若不及时改正,必将会引发更大的灾难……
自汉代儒家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后,“上天通过灾祸来警示皇帝德行不足”的言论,一直就是朝臣们规范、劝诫皇帝行为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天人感应”是把双刃剑,皇帝们凭借“天人感应”的学说增加了自己身份的神圣性,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钳制。
皇帝看到相关的奏折后,再也不能以一种非常淡定的态度处理群臣们的奏折。
登基十来年,“德行”二字,一直都是他最不愿意接触到的话题。
原因在于,上一任帝位交接,太子本来不是他,是前太子和如今的太上皇战斗到两败俱伤,所以才让他捡了漏。
而他当初在登基前,为了避免出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谣言,特意跟群臣说过“孤德行不足,若是未来做不到xxx…….那就说明我不配当这个皇帝”。
这番话,实际上就是个约定。
朝堂上不要搞这种“渔翁得利”的动静,我当皇帝也会给予你们足够地位和尊重。
如今多年过去,皇帝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多,地位也越来越稳,已经很少有朝臣会拿当初的约定说事,毕竟这种话就跟往皇帝伤口上撒盐差不多,每说一次就意味着得罪一次皇帝。
不过一旦出现,往往代表着朝臣们开始了对皇帝的反击,需要皇帝为此做出一些退让。
朝臣们如此表态,皇帝也确实做出了让步。
太子如今前往受灾区一个多月,除去路上的时间,在受灾区呆的时间也有一个月。
三十天来,受灾区的灾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流民的数量得到了安抚,屯粮抬价的商人们被充分控制,几股造反的势力也已经被剿灭,朝廷免税三年的旨意也已经下来了。
太子离去后,后续之人只要能够做到萧规曹随,就能让两片受灾区恢复往日的情况。
半个月后,太子回归京城,向朝廷递交了一应材料,包括巡抚本人的罪证,在赈灾中表现出彩的官员们的名单,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受灾区情况的评估和预测……
朝臣们在太子给皇帝汇报工作的时候,一言不发。
巡抚的事情虽然重要,但在赈灾面前,必然要放在后面。
直到太子述职结束,朝臣们这才打开巡抚的话题。
有关巡抚是否该死一事,早在太子巡抚本人罪证的时候,就已经彻底没了辩驳的余地。
太子不是傻子,相反他能力很强,早早就把巡抚的案子给整理得一清二楚。
现在需要辩驳的问题,是太子私自处死巡抚。
东宫属官率先出列,一开口就是情况危急,太子也是无奈之举,没有任何罪责,况且巡抚罪不可赦,杀掉他也是事从权急。
东宫属官说完,反对太子的朝臣也站了出来:
还没到发生战争的情况呢你就事从权急,那以后若是有战事发生,也可以事从权急?
上行下效听说过没,太子这样做,以后其他人是不是都可以这样做了?崇祯时期,袁崇焕的经验还没有吃够吗?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从一开始引经据典,到后来破口大骂,最后竟然差点动手。
皇帝一直默默看着朝臣们互怼,直到大家伙筋疲力尽,他这才递给一旁戴总管一个眼神。
戴总管收到信息,当场挥舞起自己手中的鞭子。
啪啪啪!
三声脆响,整个朝堂为之一静。
皇帝呵斥群臣殿前失仪,成何体统,随后直接离开了朝堂,并且要求太子跟随。
没人知道皇帝和太子离开后两人具体聊了什么,但不多时,就有消息从宫里传出,皇帝和太子议事时,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次日,皇宫里传出了皇帝的旨意。
命太子在东宫闭门学习。
命三、四、五等多名皇子入六部理事。
皇帝的旨意刚传出来没多久,又一条旨意从长宁宫中传出来。
命前太子的遗孤同样入六部学习理事。
以上几条旨意,让整个朝堂迎来一场大地震。
命令太子在东宫闭门学习,不代表什么。
命令几名皇子进入六部理事,也不代表什么。
但是把而这放在一起,就达标一些事情了。
朝臣反复思考以上两条旨意的关系,再结合皇宫里皇帝和太子发生激烈争吵的想法,大家伙心里不约而同冒出一个想法:
皇帝,又想要换太子了?
至此,《朱楼的第一个篇章,赈灾篇正式结束。
总结几名主要角色的收获:
皇帝靠着太子解决了一场旱灾,并且再一次收拢手中的权力。
几名皇子成功进入六部,夺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太上皇靠着皇帝和太子发生矛盾,重新将手插入朝堂。
“这么看来,只有太子受伤的结果出现了,辛辛苦苦跑一趟,得罪了文官,被皇帝要求闭门学习,来自其他人的竞争难度增大……这太子也太惨了。”
刘施施看完前四集,第一反应就是太子亏大了。
“未必哦。”周墨随口说道。
“嗯?什么意思?”
“太子并非一无所获,他其实也有自己的收获。”周墨伸出两根指头:“第一,他在赈灾的过程中,把手在军队里搅过,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来皇帝也没有抹去这些痕迹。
第二,太子此次赈灾,还给了不少官员升迁的机会,这些人将来都会为他所用。”
刘施施眉头一挑。
“这么说,岂不是所有人都赚了,没有人亏么?”
“有啊。”
“谁?”
“死掉的巡抚。”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