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73章 范成大:这样的考验......我顶不住啊。(2 / 2)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首页

一听这个,范成大哭的更凶了。

“官家您放心,臣就算是死在外面,也绝对不辜负您的期望。”

他这么一说,刘禅那是相当的满意。

但是,他正准备好好勉励对方几句呢,却见范成大眼巴巴的抬起了头。

“官家,还有啥福利没有?”

听到这话,刘禅顿时愣在了原地。

然后,在他的注视之下,转到了他身后。

再然后,一脚踹在了对方屁股上。

“滚!

翰林学士的俸禄,会定时送到你家里。

你的一家老小,朕也会亲自派人照顾。

至于你的爵位,朕也给你准备好了。

但是,在你配得上这个爵位之前,不要让朕看到你。”

被刘禅一脚从御书房踹出来之后,范成大乐的是牙不见眼。

但其他人的心情,可就复杂了。

这次科举录取的人数,达到了三千九百八十六人。

而技术科那边则更夸张,达到了六千三百二十八人。

两个考试加起来录取的人数,达到了大宋立国以来,录取人数的一半儿。

比大唐二百八十九年时间录取的人数,还要多三四千人。

毫不夸张的说,此次录取的规模创下了科举制度兴起以来的绝对记录。

等榜单出来那一刻,京城里的鞭炮声就没停过。

就算那些没考上的人,此时也是相当的激动。

虽然他们这次没考上,但如此大规模的录取,他们只要勤学不辍,早晚有中举的那一天。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国家开疆拓土带给他们的好处。

如果换成以前的话,他们就算想破脑袋,也不敢想国家能在一次考试之中,就录取这么多人。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有了新的烦恼。

随着榜单公布,前几名的答卷也慢慢流传了出来。

通过对这些答卷的分析,再对比自己的答卷,他们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

凡是名次靠前的答卷,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几乎都是在朝廷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延伸。

延伸的越合理,可行性越高,各次就越靠前。

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基本功要扎实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朝廷的政策相当的了解。

他们犯难的地方,就在这里。

正常来说,想要了解朝廷的政策,有两个渠道。

一是在学习之余,多收集多观察多分析。

但这种方法,一般只能收集到施行于自己本地的政策。

如果想要收集其他地方,尤其是边境地区的政策,则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还有金钱。

但就算这三样全都具备,收集的东西也不一定齐全。

除了这个途径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途径,便是誊抄朝廷的邸报。

按理说,大宋朝的学子们,在这一方面要比其他年代的学子幸福的多。

因为大宋朝原则上,是允许学子们誊抄非机密的邸报的。

但允许归允许,到了执行层面,就又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

毕竟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也不只是一时一地的特例。

所以,也不知道是谁突然间冒出来的想法。

要是朝廷能把各地的政策汇编成册公开发行,方便学子们随时查阅,那该省多少事啊。

甚至,就算要我们出点儿钱购买,我们也愿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