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后续大军也陆续开进的时候,庞大的军队彻底占据了河岸,几乎一眼看不见穷尽,红白黑三色旗帜相间,伴随着军阵中威严的鼓乐声。乐声似乎遥不可及,但大军已经近在咫尺。
孙会躲在帅旗下,一会往左看看,一会往右看看,对比己方和对方的人数,不禁瞠目结舌。他偷偷问一旁打量形势的许超道:
“许将军,贼军到底来了多少人?”
许超看到对方这声势,也不禁有几分胆寒,他回答道:“可能有七八万人吧。”
孙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看起来,对方的军队漫无边际,就好像己方的十倍百倍一样。不过,这其实是人眼睛的错觉,当军队的数量上万后,一两倍的差距便是满山遍野,一个人怎能轻易分辨呢?
但这足以让孙会临时变卦了,他问道:“许将军,要不,我们还是退回去守城吧?”
士猗在一旁不悦道:“孙帅,敌军已经近在眼前了,我们再退,那不是让士卒认为我们少勇?那就根本不会为我们卖命了。现在无论如何,都必须作战了。”
说罢,他向各部传令,令诸军将士都列阵起立,戴好甲胄,静待对面动作。
而在清水河北岸,义军前锋中也正在紧急地召开一次小型军议。
赵骧说道:“此前殿下有令,可令我等自行其是,共同发起猛攻,眼下赵逆大军就在眼前,我们何时行动?”
与他同行的前锋分别是石超、王斌、高元、虑志、公师籓、崔旷等人。
高元说道:“我看对岸敌军士卒闲坐在地,颇无斗志,大概一击可破。我们应该事不宜迟,立刻向其进军。”
公师藩则犹豫道:“可我军急行军二十里,颇有些疲累,是否让我军休整片刻后,再行进军?”
王斌否定道:“若是我军踌躇不前,反倒让逆军小瞧了我们,以为我们没有胆气,到那时候,再想要破敌,可就难了!”
由于没有主帅压阵,众将顿时有了争吵起来的迹象。
好在此时石超用力咳了几声,众人这才安静——石超的家世太高,众将下意识地仍保有敬畏之心。
石超说道:“何时进攻,这本来不是重点,问题在于,眼前过河的桥只有一座。殿下却让我们分路齐攻,这该怎么办?”
这确实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赵骧道:“那就一路过桥,其余各路泅水渡河嘛!”
这就让众人不满意了,那谁走桥,谁泅水呢?恐怕过桥的一路都集结完毕开始进军了,其余各路都还没有过河,那得胜的功劳是谁的,还用多想吗?
赵骧也知道,这样吵下去没个头,便说道:“这样吧,我先率军走桥渡河,等诸位都渡河完毕后,我再发令总攻,如何?”
他知道众人怀有疑虑,又说道:“殿下就率中军在后面,你们若是继续吵下去,莫非要让殿下看我们的笑话吗?”
这也是事实,众人都想,再吵下去也不是办法,只能就这样将就了。他们勉强点头同意后,按照事先计划,将大军分开成为六路,由赵骧率先渡过黄桥,而石超、高元分列左右。
在渡河前,按例,将军要对士卒们进行一番动员演讲。赵骧便策马将士之前,高声说道:
“我主永康帝,继承大统已有十余载,乃是武皇帝之嫡子,素无过错!可不敌赵逆阴谋,竟然被废,关押在京北金墉城内!赵逆司马伦,素无功绩,昏昧不堪,重用孙秀,曾在关西激起多少民变!如今竟敢篡位,莫非以为,天下无有公道?九州无有义士?”
“我大军倡义伐罪,领百万铁马金戈而来,人数之众,何止十倍?以此攻之,怎能不胜?能杀贼立功者,成都王不吝重赏!必厚待之!”
赵骧说罢,他麾下士卒当即高呼“杀贼”,呼声传播周遭,其余的义军也随之欢呼,就如同浪潮起伏,绵绵不绝。
等他们安静下来后,对岸的赵王军也做了一番简短的动员。
许超对将士道:“今日若得胜,晚膳人人能饱食牛肉!能陷阵夺旗者,皆有百金之赏!”
赵王军将士也回以高呼,他们说:“必胜!必胜!”
只是相比于北岸此前的山呼海啸,这阵呼声就显得有些过于衰弱了,引得对面的义军一阵哄笑。
但不论怎么说,渡河正式开始了。
赵骧的麾下基本是骑军,他们以极快的速度踏过黄桥,然后在草坪上迅速结阵。作为唯一一路经浮桥渡河的军队,当他们的队伍已经基本在平地上立定时,其余五路的士卒大多还留在北岸。
正在此时,城前的赵王军中响起一声悠久又嘹亮的号声,响彻云霄下的旷野。
赵骧心中一惊,他循声望去,前方不远处的赵王军开始渐渐行动了,他们的队伍开始蠕动变化,马队冲锋在前,步卒紧随在后,脚步声、马蹄声,甲胄的晃动声,渐渐混为一体,成为一首杂乱无章的交响曲。
对方主动进攻了?赵骧不惧反喜:如此一来,他没有违背约定私自进攻,还有极大的可能立下头功!
而另一边,许超策马在前,不禁对自己的随从冷笑道:“一群啖猪肠儿,竟然也敢上战场打仗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