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1章 关于《石头记》终章那些事(2 / 2)大厂女程序员回宋躺平度日首页

想来,她也该去探探班了,程老先生那帮人也不知道要搞到什么时候去。她去年放出话去,说3个月内《石头记》收尾。转眼半年过去了,苍天在上啊!还要她出面给读者道几回歉,想想就腰疼,鞠躬鞠太多了。

史上第一个开源分布式合作项目,成与不成,已经到了最后攻坚阶段。

数月前。小楠惊异地看着正严肃认真分析《石头记》前80回的程老头。他把个原著风格、人物性格、故事脉络把握的,可以说准确而中肯,更是说得头头是道。这还是那个老顽童?这人认真起来的样子,貌似还挺靠谱儿的呀!

如此一来,这个项目定位与目标,就在成员组一干人的参与下给定了下来。

然后,小楠当着全体编辑成员的面,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打破传统的新模式。

自古著书立说,无不是大才学者作为专职作家,一个人或少数人闭门完成书作,而她的方式则不然。先搭建一个草台子,设置专委会与编辑部,分别做组织和编纂工作。草台子上不但定期公开专委会拟定的作品提纲与初稿节选。还要笑纳广大群众意见,愣是搞成了一个灵活迭代的协同写作平台。只不过,现如今毕竟是北宋年间,车马通讯慢悠悠的。然而有胜于无,优势在于地处江南文秀之地,缩减了地理空间距离,结果就把这原本温婉似水的乡里乡间里,但凡肚子里有点儿墨水人,搞得心潮都有那么点儿小澎湃,这些小澎湃汇聚汇聚,便成了汹涌的钱塘大潮。协作者的参与热情高涨,由设置于江南众镇的收件箱就可见一斑。那收件箱乃是一个巨大的绿色邮桶,形象设计来自于王掌柜对20世纪90年代的记忆片段。身着绿衣的邮差,3天一来,将里面满满登登的零散信件打包封装,跨域传输至位于钱塘的总编部。

对于编纂委员会来说,梳理来信的工作可谓繁重无比。可取的建议,优秀的诗词出乎其间。整理工作,好有一比,就如同沧海拾贝。期间免不了因遴选意见不合时常争论吵嚷。最终或殊途同归或分道扬镳,故此,原编辑部也分裂为一组二组,互相角力。

作为总编的程老爷子,除了写书,别的方面也是如愿以偿,得偿所愿。1043年年末,老程头终于喜结良缘,与隔壁徐娘。成亲后与媳妇俩过得比翼齐眉,有滋有味儿。老夫子还常拿着石头记初稿回去,给徐氏提前看。

再说这徐娘子,虽才名不显,却是各个有生活要情趣的成熟女子。更关键,人家也是《石头记》的粉儿。某日,老头子再一次给稿子拿回去,谁知他们一干编辑怎么想的,将黛玉死状描写的凄惨露骨。然后,一床被褥连通睡衣,给他一股脑的撇出了卧房。瑟瑟寒风人情薄,老头儿叹口气,去书房现烧点炭火,对付了好几宿。

京城汴梁。

文静女子谢婉莹,良久的伫立于父亲书房门前。此前,王小楠一而再再而三的诚心相邀,合着她自己心之所向,使得她今天立于此地。

“如若父兄不同意,又当如何?”

禁不住想起那书中的远嫁女来: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的一番道理。婉莹,我不怕辛苦,就算需夜夜秉烛梳理文章,我也愿意。王娘子说,作了编辑,可留名姓在共同作者栏中。奴说,也不必的,只要心中喜欢便做得了。谁知道,那娘子听了便着急发火起来,说:凭什么不留名,退退退,一味退却?把立足之地都退没了。好生泼辣一女子,不过,虽是出自她口,却像也是我说的。

可是,还是不行啊。父兄一口回绝。我想来也是必定,当初又何苦来问呢?女子文章还是出不去闺阁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头来,眼泪却如断了线的珍珠般止不住。奴也同那黛玉一样了。

“没事!你就远程办公吧。每三天往沈府去一趟,自有人给你寄来成形初稿。那稿子你都过一遍,把需修改的词句篇章标识好,交与德叔。如此一来,你便也是共同作者之一。只不过,最终还需评审。只是,你这视角意见属实独到,将来若是《石头记》问世,少不得你的功劳。如此,如何?”王娘子此言说得斩钉截铁,我当时却还有些怀疑。三天一往返信件,我怎不知江南与汴梁间通起信来,还有如此常态化快捷手段。直到成书在手,字里行间,熟悉的手笔,能看出自己的痕迹。婉莹之名,亦在一众作者行列。

仿若暖风吹化了冰心,千年积雪融汇成溪流。她这一句哭便哭了三天三夜,然而,这回是欣喜的,带着希冀的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