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6章 英国人,惊得双目圆睁(1 / 2)重生港岛,家大业大首页

维多利亚港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李国明站在码头边,望着远处海面上缓缓驶离的货轮,眉头紧锁。

最近这段时间,港岛的舆论场早已被搅得天翻地覆。

英国人控制的《星岛日报》《南华早报》连篇累牍地刊登文章,将邵维鼎和鼎峰集团描绘成“内地的傀儡”,声称他们正在“出卖港岛利益”。

“鼎峰收购中华电力,实为内地资本渗透港岛命脉!”

“邵维鼎与燕京密谋,港岛经济自主权将彻底丧失!”

“英国人撤资后,港岛将沦为计划经济试验场!”

这些耸动的标题下,还配着精心挑选的照片——邵维鼎与内地官员握手的画面被刻意放大,而旁边则是港岛股市暴跌的走势图,仿佛一切经济动荡都是因为“内地干预”。

更可笑的是,这些媒体还翻出旧账,声称港岛过去的繁荣“全靠英国人”,而邵维鼎这样的华商不过是“搭便车”。他们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港岛真正腾飞的时期,恰恰是内地改革开放后,大量资金、人才涌入的八九十年代。

李国明看着报纸上的这些言论,心中既愤怒又无奈。

他知道,这些抹黑背后,是英国人试图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筹码的手段。他们希望制造恐慌,让港人相信——“没有英国人,港岛就会完蛋”。

但现实是,港岛的经济命脉早已不再依赖英国人。

中华电力被鼎峰收购后,管理层大换血,像他这样真正有能力的技术人才得到了重用,而那些只会拍英国人马屁的“鬼佬跟班”则被逐步清理。

然而,这些被裁撤的人不甘心,他们四处散播谣言,甚至组织小规模的抗议,声称“鼎峰打压港人,只重用内地背景的员工”。

李国明叹了口气,望向远处中环的高楼大厦。

港岛的未来,到底会怎样?

他相信邵维鼎。

这位在短短几年间开创出偌大家业,并且带动了整个港岛经济发展集体转向的传奇商人,不仅是港岛经济的定海神针,更是唯一能让英国人忌惮的存在。

如果连邵维鼎都稳不住局面,那港岛恐怕真的要陷入混乱。

“邵先生……希望您能尽快回港。”李国明低声自语。

这也是他为什么在知道邵维鼎在今天回港的消息之后,便立刻带着妻子儿女来港口的原因所在。

听着周围的议论之声。

他知道,像自己这样的港人还有很多——既担心英国人撤资带来的动荡,又期待港岛能真正摆脱殖民阴影,迎来一个更好的未来。

而现在,他们能做的,只有等待邵维鼎出手,稳住这场风暴。

突然不知道谁先说了一声“军舰”。

李国明立刻眺目看去,果然一艘遮天蔽日的军舰从远方的海平面出现。

军舰之上最惹眼的是那面五星红旗。

随着军舰驶进,三艘规格不一的军舰出现在海平面上。

港口岸边,无数人眺望远视。

甚至有人激动的大喊,“是海军,是中国海军。”

“天啊,比上一次的军舰还要大。”

“英国人敢在太平洋上和中国打吗?”

听见这句话,在港口入口处,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嘴角抽了抽。

因为在他身侧,正是港岛皇家警察总警司查理斯和一名穿着英国海军样式的中年男人。

“确定这样没问题吗?中国的军舰已经快到维多利亚港了。”

查理斯用英语说着,看着海面一脸肃然。

“邵家已经向我们申请了海域行驶资格,而且他们承诺不会进入维多利亚港,之后会有游艇去把邵维鼎接过来。”

那名军装男人摊了摊手道:“你也知道,我们是不可能在这里与中国开战的。”

“可这是威慑,是侵犯我们的合法权益。”查理斯还在强硬争辩。

而那名军装男人则干脆耸了耸肩:“如果你还认为一百年前签订的合约有效,那首相还会去燕京,还会有这场注定失败的谈判吗?”

他是海军军官,他的这种悲观情绪代表了绝大多数军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