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笑了笑,指了指西南角书架上的书简,那里有《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左传》等三十五部书,都是丞相亲自注解的。
刘禅读了好几年,不敢说精通,但也算浅晓其意,更知道读书之苦。
廖立求学十几个寒暑,学了一身的本事,又在任上历练十余年,大好年华都填到里面,不就是要干出经天纬地的功业么!
现在,去与山猫野兽为伍,任由官场同僚调侃、嘲笑,甘心吗?
廖立摇了摇,表示不甘心,可不甘心又能有什么办法。他知道自己平时结怨过甚,得罪的人太多了。今日不走,来日怕是想保住性命,流放都难!
不过,廖立并不后悔,毕竟还是有人明白他的,他的狂悖,不仅是自鸣不平,更是想让蜀汉更好。最主要的,这个人还是天子,他知足了。
刘禅也是笑了笑,端起酒盏,示意君臣同饮,然后便结束了这番君臣奏对。
而廖立离开后,诸葛乔便开口请教,陛下原本就没打算流放廖立,且廖立认罪态度又这么好,为何改主意呢?
刘禅摇了摇头,回到书案前,摊开帛书,提笔写下诏书,一边写,一边给诸葛乔解惑:“伯松,这人越聪明就越容易钻牛角尖,说是没用的,就得让他自己想。”
“朕忍一时之气,给他一个机会,也给大汉多一个机会,不划算吗?”
诸葛乔闻言豁然开朗,连忙拱手言道:“陛下宽仁,古今罕有,臣敬服!”
敬不敬服的不重要,加盖玉玺后,刘禅将诏书交给诸葛乔,让他明日去廖立府上传旨,给他一夜时间沉淀吧!
看了一眼手中的诏书,诸葛乔倒吸了一口凉气,不由惊叹:“陛下好大手笔啊!”
这道诏书一出,诸葛乔相信一定会引得朝野哗然,不过他也相信,陛下的仁德、胸怀,不仅能传遍两川,更能折服天下士子。
而刘禅却摆了摆手:“朕倒不敢指望这个,只希望旧蜀官佐不要骂朕是个软弱好欺之主便好!”
.......
翌日,廖府
廖立在院子里坐了一夜未睡,脑海中尽是束发求学以来的点点滴滴。陛下的话让他醍醐灌顶,深自后悔,都怪自身的养气功夫修的不到家,心胸太过狭隘了。
廖立的妻子王氏,见自家夫君这个样子,也很是担心,她知道夫君嘴上不饶人,心里却是好的。可人在官场,谁会管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可她又不敢多问,因为他知道,自己帮不上忙,只能徒增烦恼,所以只能远远的看着,陪着夫君。
就在王夫人踌躇之时,御史中丞-诸葛乔,在一众兵士的簇拥下,持诏书入府。这架势像极了抄家,廖府上下尽皆面露骇色。
廖立回首对王夫人点了点头,随即来到诸葛乔面前,撩起下摆跪了下来,俯身拜道:“臣廖立恭领圣旨!”
诸葛乔也没有多余的废话,当即展开诏书宣读:长水校尉廖立,忠固金石,千里归蜀,刀枪剑阵不足动其心,器范忠肃,识具明允,才称王佐,望乃时英。
着即加封为司徒,位列丞相之后,共辅朕之大业,光复大汉,再造山河。旨到之日,即行履职,以尚书邓芝为副,出使东吴,重修邦交。
圣旨宣读完,诸葛乔又令卫士呈上司徒印信和节杖。廖立怔怔的看了看诸葛乔,心中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从长沙太守,到侍中,又到长水校尉,再到昨日的君前奏对,廖立已经做好了夺官流放的准备,却不想“柳暗花明”,竟然被册封司徒,位列三公。
若不是诸葛乔来宣旨,又有印信、节杖为证,谁能相信陛下会力压众议,把他拔擢到这个位置。
廖立并没有着急领旨,反而问了诸葛乔为什么?
“为什么?”
诸葛乔呵呵一笑,蹲了下来与廖立平视,将圣意转告:因为他的才干能让蜀国强大,所以陛下宁愿委屈自己,给他一次机会。
而对廖立来说,将来一统天下,重塑山河,他的大名必定彪炳史册。得遇明主,一展胸中抱负,不就是廖立所追求的吗?大丈夫一生,也不过就如此了吧!
当然,诸葛乔还得让廖立明白,他犯了这么大的罪,下面这么多人弹劾,为什么就告不倒。除了为国留贤外,就是陛下想立个典例。
干出一番事业来,给那些总拿他当小孩子的人瞧瞧。他提拔上来的人,那个个都是好样的,他的决策对蜀国才是最有益的。
“司徒,下官多句嘴,天恩有数,这份恩典,可不是谁都能享受起的。”
这话不用诸葛乔,他也清楚,心里对刘禅这位少年天子的胸怀,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眼圈一红的廖立,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哽咽拜道:“臣廖立领旨,谢陛下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