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蜀汉新主(2 / 2)三国之季汉阿斗首页

但他不会杀一个徒有虚名之辈,更不想让远近的人以为其不能容祢衡。所以,曹操便把向丢包袱一样扔给了刘表。而刘表又效法曹操,把祢衡丢给黄祖,最终导致祢衡为与其不睦的黄祖主簿所杀。

“曹操,刘表,黄祖,尚且不会因言杀人,朕要是这么做了,岂不是连他们都比不上?”

“如此,堵塞言路不说,还会让曹丕、孙权调侃心胸狭隘,更会令天下贤良望而却步。”

“先帝在遗诏中叮嘱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如今汉室只余区区两川之地,朕要是不能招贤纳士,扩增国力,迟早要沦为二贼的阶下之囚。”

刘禅今年十七岁,少年人意气风发,心胸气量难比成人,但他养气功夫确实好,被人这么骂了,也不骄不躁。蒋琬和马谡,也只能躬身行礼,称赞天子圣明。

可廖立的狂悖,已经引起了公愤,更影响到了蜀汉的大政,若是不加以处置,朝野臣民如何作想,已经会不会有人效仿呢?这都是不保准的。

刘禅没有答复,只是扭头看向诸葛亮:“相父,您以为呢?”

诸葛亮原本的想法更倾向于马谡的看法,要重重地责罚廖立,就算不杀他,也得贬为庶人。陛下的威信不容动摇,蜀汉要消除一切内耗,攥成一个拳头,北伐曹魏,收复失地,还于旧都。

但见刘禅如此的自信昂扬,胸中沟壑万千,帝王风度尽显无疑。诸葛亮不得不重新思考,拿人立威的办法,比起海纳百川来,到底哪个收效更好。

廖立如此无礼,陛下尚且能容纳,那天下贤良,闻我主之贤,求贤之心之诚,还不争相入蜀,投效蜀汉。朝中臣工莫不忘身于外,共扶汉室。

陛下此举,倒始皇帝纳李斯《谏逐客令》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份仁义、心胸也与先帝如出一辙,难怪能让冥顽不灵的马超心悦诚服。

“陛下虚怀若谷,招贤纳士之心,臣自然赞同的。但廖立性格刚直高傲,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这般顽劣,恐难驯服!”

刚直?高傲?

他廖公渊再高傲,能与马超相比吗?

既然丞相一切以他的旨意是从,那这事,就不要摆在朝堂上了,怎么料理廖公渊,全朝廷的体面,他心中有数。

出了含光殿,马谡回首瞧了一眼,随即拱手向诸葛亮请教:“丞相,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的意思,马谡理解,用驯虎的手段来驯化廖立,这种脾气又臭又硬的顽石是行不通的。可陛下呢,显然是听明白了,但却没有说明白,他着实是想不通。

撇了一眼马谡,又瞧了瞧一脸淡然的蒋琬,沉稳与急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让诸葛亮想起了先帝驾崩前,对马谡“言过其实”的评价。看来,他真的应该重新思量,如何用马谡了。

心里虽然有一丝不悦,但诸葛亮还是耐着性子给马谡见解,天子乃君权神授的天地至尊,就算他还是个少年,也是真龙天子,而帝王心机,又岂是人臣可以妄揣的!

马谡能说出这种话,说明他还是把陛下当小孩子看了。可诸葛亮要告诉他,君父们不恶廖立这种口角花花之辈,却深恨揣测君心,自作主张之人。

就像马谡为了在市井搞得那些小动作,陛下面上是没说什么,但对马谡的自作聪明,并不怎么满意。

用羽扇拍了拍马谡的臂膀,语重心长的慨叹:“忘了杨修是怎么死的吗?”

身死因才误,杨修与马谡,有多少相似之处,同样的智慧,同样的才华横溢,同样的爱显摆。可马谡比杨修幸运,陛下仁厚,给了他改过的机会。

马谡在原地怔怔想了好一会儿,后背也是汗水浸透,他那里能想到,自己认为的高明之举,竟然让他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幸亏丞相提点了他一下,否则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心头忐忑的马谡,又回头忘了一眼含光殿,谁要是再小觑陛下是小孩子,那就真是个大傻子。

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马谡赶紧去追赶诸葛亮、蒋琬,他得好好跟丞相请教,如何改掉身上的毛病,才能让陛下对其的态度有所改观,马谡可不想因为这个,耽误自己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