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76章 笑傲江湖(新人新政 中)(2 / 2)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首页

第五日阊门大街重现人潮。一个卖瓷器的商户甚至放起鞭炮,引来衙役询问。

“差爷,小人是高兴啊!”

商户捧着新领的‘市帖’营业执照:“这市帖只收工本费十文,能用三年!从前办一张得二两银子打点!”

周延儒趁热打铁,在各市集设立‘新政宣讲处’,由府学生员向商贩逐条解释《市易法。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一日深夜,周延儒的书案上突然多了一封匿名信:“周大人见好就收。苏州百年商埠,水深得很。——漕帮敬上”

周延儒冷笑,提笔在信上批了八个字:“水再深,本官也要抽干!”

次日,他宣布追加两条法令:

漕运稽查:所有经苏州的商船,只需在钞关缴纳正税,严禁沿途‘拦江索费’。

工坊新规:织户、窑工等匠人月钱不得拖欠,违者罚东主十倍工银。

消息传出,码头工人欢呼雀跃,而几家大绸缎庄却悄悄熄了灯火——他们惯用的压榨手段,就此终结。

新政推行一月后,苏州府呈报南京户部的文书中记载:

新增登记商贩:两千四百三十五户。

市税实收:同比增长四成因逃税者减少

拘捕勒索者:一百七十六人。

发放举报赏银:二百四十两。

当周延儒巡视阊门时,商贩们自发在摊位上插起小红旗,这是苏州商界对清官的最高礼敬。

一个卖人的老汉追着轿子喊:“周大人!小老儿做了个人送给您!”

轿帘微掀,周延儒的声音传出:“老丈的心意本官领了。人留给孙儿吃吧…记得让他读书明理,将来做个好人!”

夕阳西下,苏州城的青石板路上,轿影渐行渐远。市集的喧嚣声中,隐约可闻商贩们的议论

……………

杭州卫所校场上,三千军士按营列队。初夏的日头已经显出几分毒辣,照在士兵们褪色的号服上。队列中不时有人偷偷挪动发麻的双腿,但很快又在长官的目光中僵住身子。

高台上,林平之一袭白衣,腰间长剑未出鞘,却已让人感到寒意。

目光扫过众人,林平之解下佩剑递给亲兵。

这个动作让台下几名千户不自觉地绷紧了肩膀。三日前,这位新任指挥使就是用这把剑,当众斩了抗命的前任指挥同知。

林平之面容冷峻,目光扫过台下众军,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自今日起,江南卫所改制。”

“凡吃空饷者,斩!”

“克扣军粮者,斩!”

“勾结地方豪强者,斩!”

三个“斩”字落下,校场上鸦雀无声,连风声都仿佛凝滞。

林平之抬手,身后亲兵捧出一本册子。他翻开,念出十几个名字。每念一个,台下就有一人被锦衣卫拖出队列。

“……王振,虚报兵员二十人,冒领饷银三年。”

“赵德海,倒卖军粮三百石。”

“周康,私放倭寇探子入营。”

被点到名字的军官面如土色,有人当场瘫软,有人高喊冤枉,但很快就被堵住嘴拖了下去。

林平之合上册子:“今日杀一儆百,望诸位引以为戒。”

“奉兵部钧令。”

目光扫过噤若寒蝉的士兵,林平之的声音不大,但校场四角架设的传声筒将每个字都送进士兵耳中:

“即日起,杭州卫所改制为新军。”

亲兵抬来一块蒙着红布的告示牌。林平之扯下红布,露出墨迹未干的《新军条令。

“第一条,重造军籍。”

林平之指尖划过榜文:“三日内,各营重新登记兵员。凡冒名顶替者,本人及主管军官流三千里。”

队列中响起窸窣的议论。前排几个总旗官脸色发白,他们营里至少有两成空饷。

“第二条,粮饷改制。”

林平之从亲兵手中接过一个布包,“这是新制的饷银标准。“

布包展开,亮出十枚崭新的银币。阳光在银币边缘折射出刺眼的光斑,后排的士兵不自觉地踮起脚尖。

“步卒月饷一两二钱,骑兵一两八钱,夜哨加发三分。“林平之将银币一枚枚排开,“饷银每月初五发放,由锦衣卫监督。“

这次议论声更大。按旧制,普通军士名义上月饷八钱,实际到手能有五钱就算长官开恩。

“第三条,军械更替。”

林平之指向校场东侧。那里停着二十辆蒙着油布的马车:“新式火铳三百支,甲五百套,半月内完成换装。“

站在队列右侧的火器营把总忍不住出声:“大人,咱们的鸟铳才用两年…”

“全部淘汰。”

林平之打断他:“新火铳射程二百步,雨天可击发。明日开始操练。”

亲兵此时抬上一口木箱。箱盖打开时,几个前排的士兵倒抽冷气——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十个木牌,每个牌子上都刻着名字。

“卫所镇抚司查实,”

林平之拿起最上面的木牌:“过去三年,吃空饷二百一十五人,克扣军粮六百石,倒卖军械获利四千两。”

他每说一句,就有一个木牌被扔到台下。木牌落地声像一记记闷雷砸在军官们心头。

“念在初犯,暂不追究。”

林平之突然话锋一转,“但今日起,各营缺额必须补齐。”

校场西侧突然传来骚动。一个穿着百户服色的军官推开亲兵就往场外跑,才冲出几步就被绊倒。两名锦衣卫按住他时,他腰间的银袋破裂,白的银子撒了一地。

“赵百户何必着急?”

林平之走下高台:“你营中四十七个空额,正好用这些银子补饷。”

被按在地上的赵百户突然嘶吼:“你们这些京城来的懂什么!没有空饷,拿什么打点上官?拿什么……”

锦衣卫的刀柄让他安静下来。

“第四条。”

林平之的声音依然平静:“即日起,卫所直属兵部。所有公文经通政司直达,无需再走都指挥使司。”

这句话像块烧红的铁扔进冷水里。几个千户对视一眼——这意味着他们再也不用给各级衙门送‘冰敬’、‘炭敬’了。

日头偏西时,林平之终于宣布最后一条:“明日辰时,发放拖欠军饷。”

他指向校场北面新搭的凉棚:“所有军士持腰牌领取,家属可代领。”

当队伍解散时,士兵们的脚步比集合时轻快许多。有个年轻士兵大着胆子问:“大人,真的能拿到足饷吗?”

林平之没回答,只是让亲兵打开凉棚里的箱子。码放整齐的银锭在夕阳下泛着暖光,比任何言语都有说服力。

阁楼上,张惟贤的副将低声道:“光杭州卫所,每月就要多支八千两。”

“省下的打点钱就不止这个数。”

英国公摸着腰间的金刀:“何况……”

他的话被远处突然爆发的欢呼声打断。士兵们发现粮车上卸下的不只是陈米,还有成筐的咸鱼和腊肉。

当夜,卫所粮仓外新增了六个哨岗。值哨的士兵腰杆挺得笔直。

这是五年来他们第一次为自家的军粮站岗。

(本章完)